我们来看看中国历史上几次令人震惊的人口变化。先说汉武帝时期的“户口减半”。《汉书·夏侯胜传》明确记载,汉武帝时户口下降了一半。 户口减半是不是真的意味着人口也减半呢?通过研究发现,汉武帝时期的确出现了大量的人口损失,但不至于损失一半。影响人口的因素有四个:
第一是自然灾害。汉武帝在位的五十余年,多数时间都有灾害发生,其中还有一些重大灾害,包括黄河泛滥改道、连年大旱、蝗灾等。第二是战争。汉武帝连年发动战争,有些战争是必要的,比如反击匈奴,但有些战争是毫无意义的,比如他为了得到 大宛国的天马派兵十余万进攻。战争不仅有直接损失,还有间接损失。青壮年全部去参战,土地无人耕种,粮食减产直接引发饥荒。第三是法律。汉武帝时期推行严刑峻法,律令条文有三百五十九章,其中达到杀头级别的条文有四百九条、案例有一千八百八十二种,死罪判决案例有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项。每年都有大量死刑判决。第四是提前征收人头税。此前规定从七岁开始收人头税,汉武帝则规定从三岁就开始征收,所以就造成当时“生子辄杀”,目的就是不缴人头税。
根据估算,汉武帝前期总人口大概是3600万,在他执政的40多年后,实际人口应减少了400万,最终的实际人口数应为3200万,不至于人口减半的程度。主要是因为,汉武帝好大喜功,尽管人口减少,但一直虚报,估计大概达到了4000万。汉昭帝即位后,开始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要重新核对户口以降低赋税。新核对户口时,还有大量流民没来得及重新入籍。本来曾经到过所谓的4000万,到重新核对下来仅有的2000多万,这就形成所谓“户口减半”的现象。再说三国时期的人口锐减90%。根据当时留下来的户籍记录,蜀汉炎兴元年,蜀国有28万户,男女口94万;孙吴天纪四年,吴国52.3万户,男女口230万;曹魏景元四年魏、蜀加起来民户94万,人口537万。对比东汉时期户口有5000多万,到三国时却只剩下700多万。
![]()
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是持续大规模战乱带来的人口直接死亡。第二点是长期的战乱和连续的干旱、蝗灾,又间接导致了饥荒。还有一点是全国性的疫情,就是发生在东汉末年的“建安大疫”。这次疫情严重到什么程度?建安七子都出身高官贵族,但也在瘟疫中死去了五人。名医张仲景在《伤寒论》的序言中讲到,他的家族原有两百口人,在这次疫情的十年里死去了三分之二。你看,名医的家族都无法幸免。
除了客观上人口大量死亡之外,另一个因素就是户籍记录的户口数要比实际人数少很多。当时的百姓为了逃避赋税,大量投奔到世家豪族门下,而世家豪族则将这一部分人口隐匿不报。另外,由于连年战乱出现了大量的荒地,曹操就将军队组织起来,开始实行大规模屯田,这些屯田的兵民往往由割据诸侯直接管理,不纳入户籍。据估算,三国合计起来的总人口大概在3000万以上,与东汉相比,人口损失近一半。尽管这个损失依然很大,但是绝对没有到死了九成,只剩一成的程度。最后说说蒙古大军南下造成的人口损失。元朝统一中国的过程分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个是灭西夏灭金,统一北方的过程;第二个是灭宋的过程。而在灭西夏灭金的过程中,造成的人口损失才是最为惨重的。
当时蒙古人还未明确统一中国这样的战略目标,每次军事行动往往是先进行征服,留下一部分人留守,大部队撤回。在这样没有统一目标的心态下,蒙古军队也就没有长期治理的准备,甚至于烧杀抢掠本身就是目标。蒙古军队还有这样的规定,凡是敌人抗命,不投降,我动手了就要全部杀掉。相较于第一阶段北方的人口损失,第二阶段南方的人口损失就比较小,因为这个时期蒙古大汗忽必烈已经建立元朝,接受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制度,并且他也明确了统一的目标,将行将灭亡的南宋土地视作自己的领土。
根据估计,金朝和西夏灭亡时人口为1050万。蒙古军队进攻金朝之前的公元1208年,金朝、西夏的人口合计为5500万到6000万之间,26年后却仅剩下1000余万,损失超过了80%,这在中国人口史上是极为罕见的。再加上灭宋战争以及瘟疫饥荒等损失,一度达到峰值1.2亿的中国人口,最终损失已超过6000万。通过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历史上的人口有很多次大起大落的情况,值得大家注意的是,这主要是户口数的变化,并不意味着实际人口也出现如此大的降幅或增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