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电视,秦汉剧的金戈铁马、唐宋剧的盛世风华、明清剧的宫闱秘闻轮番轰炸,唯独元朝剧像被按下了消失键。
这个疆域横跨亚欧的王朝,明明在“唐宋元明清”里占有一席之地,却成了国产历史剧的“隐形选手”,这事儿真不是影视圈不想碰,是实在有太多绕不开的坎,难拍程度堪比“地狱级”。
![]()
史料缺得离谱,编剧只能靠脑补
拍历史剧,靠谱的史料就是粮草,可元朝的史料储备,说是“家底空空”都算客气,《元史》是明朝朱元璋下令修的,为了赶紧给新政权正名,从开工到收尾才用了331天。
如此仓促的编纂过程,让这本书错漏百出,前后矛盾的地方一抓一大把,史学界都公认它是“二十四史”里最粗糙的一部,更让人头疼的是文字问题。
![]()
蒙古早期没有自己的文字,忽必烈称帝后才搞出八思巴文,可这文字只在官方文书里用用,民间要么用汉字,要么用波斯文、畏吾儿文,语言体系乱成一锅粥。
没有统一的文字记载,很多历史细节都没法考证,考古方面更是让人绝望,元朝皇帝死后实行“密葬”,灵柩运回老家漠北,用万马踏平墓地,不立碑也不封土。
![]()
直到现在,连一座元朝皇陵都没找到,没有陵寝,没有陪葬品,服化道该怎么还原?礼仪制度该怎么设计?对比秦汉唐明出土的海量文物,元朝就像被历史“清空”了一样。
编剧对着残缺的史料,怕是连主角的一句靠谱台词都难写出来,投资人自然不敢砸钱。
![]()
本来想指望考古发现补补漏洞,可元上都遗址挖了这么多年,也只找到些宫殿基址和瓷器碎片,想靠这些还原整个元朝社会生活,简直是杯水车薪。
民族市场审查,三重难关难倒影视人
史料不够已经够头疼,元朝的民族叙事更是行走的“雷区”,元朝是少数民族第一次统一中国,却搞了个“四等人制”,汉人地位低下,蒙古人和汉人的权利差距极大。
![]()
拍剧就得有正面角色,有戏剧冲突,可元朝的冲突一写就容易踩线,把汉人拍成被压迫者,主角一路失败,观众看得憋屈不说,还可能被说挑动民族情绪。
把蒙古贵族拍成开明君主,又会被批“洗白”历史,想搞个草原偶像剧,蒙古观众觉得失真,汉族观众觉得陌生,两头不讨好。
![]()
反观清朝剧,能拍出《康熙王朝》《甄嬛传》,关键是“满汉一体”的叙事已经被大家接受,宫廷斗争能当成职场戏看,不用纠结民族问题。
元朝的“四等人制”就像个绕不开的标签,怎么拍都容易出问题,文化差异也让元朝剧难出圈,草原的收继婚制,在中原人看来就是“乱伦”。
![]()
草原贵族割肉饮酒的习俗,拍出来稍不注意就会被说“血腥”,现代观众看惯了锦衣玉食的古装剧,突然看到满屏的毡帐、辫发、弯刀,怕是很难接受,市场和审查更是给元朝剧判了“缓刑”。
喜欢汉服、唐妆、清宫文化的粉丝成百上千万,关注“元服”的人却寥寥无几,受众基数本身就小,拍摄成本还高,草原外景、马群调动,一天就得花几十万。
![]()
品牌方怕涉及民族敏感,不敢赞助,海外市场也不买账,欧美只对蒙古西征有点兴趣,日韩又怕杀伐画面太多,审查方面更是严格,少数民族题材要经过国家民委和广电总局双重审核。
2022年有个平台本来要播《大元风云》,宣传片里出现了“四等人”的字幕,直接被举报,项目连夜停摆,从那以后,各大平台都把元朝题材拉入了黑名单,其实元朝剧也不是完全没机会。
![]()
现在波斯文《史集》、阿拉伯文《瓦萨夫史》都陆续翻译成了中文,史料越来越丰富。
如果能像《长安十二时辰》那样,把镜头对准元大都的色目人银行家、波斯工匠这些小人物,避开民族对立的叙事,说不定能打开局面。
再加上政策层面明确哪些能拍、哪些不能拍,给创作者一个安全区,资本自然愿意进来,元朝剧的缺席,反映的是我们对多民族历史叙事的谨慎,也是历史真实与情感认同的拉扯。
![]()
这个疆域最广的王朝,不是不值得拍,而是需要更成熟的条件。
等什么时候史料更全、叙事更巧、政策更明了,说不定我们就能看到一部不一样的元朝剧,让这个“最熟悉的陌生人”真正走进大众视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