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玉良
马尼拉又开始喊冤了。马科斯在东盟会议上说什么“对南海危险演习感到遗憾”,说什么“威胁到了菲律宾人员、船只和飞机”。这番话一出口,立刻被西方媒体包装成“南海新紧张信号”。可问题是,真相摆在那儿——演的是他们,喊的是他们,最后被他们自己吓到了。
![]()
南海,不是谁家的后院。它是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的蓝色家园。从渔船到商船,从油气勘探到海上通航,谁都离不开和平。但要维护和平,不靠嘴上的“遗憾”,靠行动上的克制。而偏偏,菲律宾这些年最不缺的,就是制造摩擦的热情。仁爱礁的非法坐滩,补给船的强行闯入,甚至连美军顾问都能在后舱“观战”,这哪是“被威胁”,这分明是“主动找事”。
郭嘉昆在记者会上说得直白:南海和平稳定,需要我们共同维护。问题是,“共同”两个字,菲方听懂了前半句,忘了后半句。他们以为只要紧抱美军大腿,海上就能肆无忌惮。可历史早就证明,外部势力从不会真替他们分担风险,只会把他们当作棋子摆布。美国军舰来了又走,留下的不是安全感,而是一地紧张。
近几个月,南海上的戏越来越密。菲律宾海警船高调出镜,镜头里全是对着中国喊话的画面。可真到现场,菲方小艇一遇到中国海警,立刻变成“人道任务”,一会儿说送水,一会儿说运粮。可他们口中的“补给”,送的偏偏是加固材料。说是维修,其实是加筑;说是例行,其实是侵权。谁挑衅,谁心虚,大家心里都有数。
![]()
中方的态度很清楚:依法维权,但不主动惹事。该警告的警告,该驱离的驱离,但没有一次越界去找菲方麻烦。南海的波涛翻滚,不是因为中国扩张,而是因为有人一再越界。每次事态升级,背后都有熟悉的身影——美军的侦察机、军舰、智库报告、媒体跟风。一边煽动紧张,一边自诩调停,套路熟得不能再熟。
真正值得警惕的,不是菲方的小动作,而是美方的大布局。从南海到吕宋岛,从军事合作到情报共享,菲律宾正在被一步步推上前线。马科斯口中的“遗憾”,看似是对南海局势的担忧,实则是替别人传话的外交表演。说得越像“受害者”,越能获得更多“安全援助”。可惜,台词再多,也掩盖不了现实——是菲律宾船只一次次闯入中国海域,是他们的行动让局势变得危险。
东盟国家其实看得很清楚。无论是越南、马来西亚还是文莱,都希望南海保持稳定,谁都不想被拖进美中博弈的漩涡。大家都知道,唯有通过“南海行为准则”谈判,才是真正的出路。中方推动磋商,不是因为怕事,而是因为清楚——稳定才是力量的根。菲方如果真想和平,就该回到桌上谈,而不是在海上演习、在会议上喊话。
![]()
郭嘉昆那句“有关国家应切实遵守《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的规定,停止侵权挑衅行动”,其实已经是极大的克制。中国没有用情绪回应,也没有用炮火反击,只是强调规则与秩序。可在菲方看来,这种克制成了“软弱”的信号。于是他们一次次试探底线,企图在边缘地带“做文章”。但南海不是赌场,中国的底线不是筹码。
事实上,中国海警的每一次行动,都有法可依、有据可查。相反,菲律宾的操作越来越失控:故意撞船、喊人权、炒视频,再找媒体铺天盖地报道。这套操作并不新鲜,从台海到黑海,西方媒体熟练得很。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找错了对象。中国不是好欺负的邻居,也不是能被几张照片、几句口号绑架的国家。
南海的风浪大,可最大的风浪来自舆论。马尼拉喊“遗憾”,华盛顿拍肩膀,东京点头附和,这一连串的政治表演,比季风还频繁。可南海的现实很简单——谁挑事,谁负责。谁破坏稳定,谁承担后果。
在南海这片海上,每一次浪花都记得历史。五百年前,外来舰炮开过来;五十年前,菲律宾占岛;如今,他们又想用舆论包裹扩张。可这片海,已经不是殖民时代的南海。中国的巡逻船已经常态化,中国的维护行动已经制度化。想拿“遗憾”来掩盖事实,只会被现实打脸。
马科斯说他“感到遗憾”,但真正该遗憾的,是他让菲律宾错过了和平发展的机会。本可与邻共赢,却偏要与人争气;本可建桥,却偏要筑墙。等风浪平息,回头看,他会发现,所谓“危险演习”,危险的从来不是中国,而是他们自己。
南海不会因为谁的抱怨而改变方向。它有自己的逻辑——和平来自尊重,稳定源于克制。中国已说得够明白:不惹事,也不怕事。南海的宁静,不靠谁的怜悯,而靠所有人的自律。谁要破坏,就会被浪打回原形。这片海,总会记得谁在守护,谁在搅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