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10月28日电 近日,“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暨浦东新区创新推进大会”在上海举行。会上,湖州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下称“湖州绿金院”)与世界银行集团国际金融公司(IFC)联合发布《中国气候适应投融资机遇报告》(下称《报告》),明确至2030年中国气候适应领域的年均资金需求高达2万亿元人民币,为金融市场开辟了新的投资赛道。
会议聚焦绿色金融的创新路径与浦东新区的实践成果。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末,浦东新区重点银行的绿色贷款余额已达5462亿元,占上海市总量的41%,并已成功落地多项全国首创的绿色金融产品,展现了其在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战略中的核心作用。
湖州绿金院院长、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白韫雯在致辞时表示,“2035年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是一个具有全局意义的国家战略信号,意味着我国气候治理将从“以减排为核心”的应对思路拓展为“以韧性为导向”的综合路径;从单一的能源结构调整,扩展到城市规划、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公共健康、金融体系,全领域的协同转型。白韫雯还表示,浦东是气候适应解决方案的“首试场”,上海可率先将适应需求转化为标准、将项目转化为可投资需求,形成引领示范。
湖州绿金院研究主管陈蓥婕介绍了《报告》主要内容。《报告》提出,实现气候适应型社会目标,需形成有利于投资的制度与环境,引导相关投资从“被动补救”转向“主动重塑”。具体而言,一是要建立统一项目识别标准、指导原则与标识体系;二是借鉴国际经验,落地本土实践;三是基于不同区域的气候风险特征和市场成熟度,采取差异化的投资策略,并建立综合效益评估体系,以破解“盈利空间有限”的传统认知误区。
在圆桌论坛环节,来自气象、科研及金融领域的专家就实践挑战展开深入探讨。国家气候中心代表指出了在风险评估中面临的数据融合与模型本土化难题。金融机构方面,中金公司、兴业银行等代表认为,标准化的产品设计与明确的政策激励是吸引社会资本的关键,并已着手将气候风险纳入内部评级模型。新开发银行等国际机构则分享了将气候韧性融入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实践经验。
大会总结认为,推动气候适应投融资已从共识阶段迈向行动阶段。未来的关键在于深化跨领域协同,完善数据共享与标准体系,并强化政策激励,从而将气候适应理念真正融入金融一线业务,为构建更具韧性的未来提供坚实支持。
据悉,湖州绿金院注册地位于浙江湖州。在湖州市政府的支持与指导下,该机构由北京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作为发起单位,与湖州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建而成。湖州绿金院聚焦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相关议题的研究与实践,一方面推动国内绿色金融能力建设、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另一方面携手行业伙伴支持湖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致力于将湖州打造成为全国绿色金融示范地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创新基地。
编辑:王安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