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非常准!我自己就是医生。”一位医生为何会对一台机器给出如此高的评价?面对AI技术的冲击,他们是否会担忧“职业替代”?2025年9月,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人工智能与中医药的深度融合给出了答案。从可AI智能配药的移动中医车,到能精准把脉的AI诊脉机,再到药食同源的养生茶饮,AI正让中医药以更智能、更亲民的姿态,走进我国2.8亿老年人的日常保健场景,也吸引了超60%关注养生的年轻群体。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及《年轻群体健康消费报告》显示,这两类人群对智能中医药产品的接受度持续攀升。更值得关注的是,全球首发的医疗AI数字人可熟练使用6种东盟小语种,化身“中医大使”打破语言壁垒,推动中医药加速“走进”东盟市场。
移动“中医馆”:AI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AI中药移动车让买中药变得和买咖啡一样便捷。车上搭载中药配方颗粒调剂设备与车载药柜,可满足医院抗疫、移动中医问诊、现场配药、快速取药等多重需求。疫情期间,这类中药车成为山区与隔离区的“健康卫士”,有效填补了基层医疗服务空白。
患者只需描述症状,药剂师将信息上传至AI系统后,依据AI生成的药方,3分钟内即可为患者调配出中药颗粒制剂。体验过服务的刘女士(化名)表示:“平时买的中药要回家熬煮,时间和水量都不好把控,还得一直盯着,特别麻烦。现在医院虽有熬药服务,但液体药又重又难保存;换成这种盒装中药颗粒就方便多了,像冲咖啡一样简单,上班携带也轻松,我很喜欢。”
这种颗粒剂型不仅储存便利,还可顺利带上高铁、飞机,既契合90后、00后“便捷养生”的生活方式——《年轻群体健康消费报告》显示,超70%年轻人愿意为便捷中医药产品买单,也让我国2.8亿老年人中行动不便的群体,在家就能喝到定制中药。销售人员补充道:“以前老人喝中药得熬煮,现在一盒一冲,就算子女不在身边,自己也能操作。”
柳药集团旗下的中药配方颗粒系统更是将“便捷”做到了极致。该系统已覆盖国内超1500家医疗机构,从基层诊所到三甲医院均有应用。药师通过智能药柜与自动称重设备,可快速调配单味药或复方颗粒,患者一次取一盒,服用十分方便。相较于传统中药需多名药师配药,AI智能调剂的效率提升了40%以上。
![]()
AI破局传统认知:让中医诊疗“触手可及”
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四诊中最具特色的诊疗方式,“一个脉枕、三根手指”是老中医的标志性形象。但当柔软的脉枕换成坚硬的金属仪器,温暖的手指换成冰凉的检测探头,大众还会相信这种“科技化脉诊”吗?
“以前老中医诊脉,得搭着脉搏琢磨三五分钟,还得靠几十年经验判断;现在有了这台AI诊脉机,连脉波的细微波动都能转化为图谱,准确率可达89.7%。”南京大经中医的参展人员一边演示,一边指着屏幕上的曲线解释。一位医院医生体验后表示,脉诊仪可调节检测力度,触感与真人把脉接近,“就像真的有位老中医在为我诊脉”。更有一位传承三代的中医从业者,体验后由衷感叹:“准!非常准!我自己就是医生,有时对脉象的判断不够精准,这台AI设备却能拆解脉象细节,帮我更准确地辨证。”
《中国中医数字化产业报告(2024)》中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AI的“革新力”:AI技术让中医诊疗效率平均提升40%,基层中医馆的服务覆盖率也从2019年的58%,提升至2024年的79%。曾经“藏在深巷无人知”的中医诊疗,正借着科技的东风,变得“人人可及”。
南京大经中医还将AI舌诊、脉诊与奶茶结合,打破“奶茶有害健康”的传统认知。与普通奶茶店不同,这里的消费者需先通过AI舌诊仪分析体质,再选择适合的茶饮。中药茶饮虽以“药食同源”为基础,但核心原料仍属中药,存在一定药性偏性。中医遵循“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泄之”的治疗原则,AI舌诊仪正是依据这一原理,通过分析舌苔判断消费者的体质偏性。例如,若检测出消费者为寒性体质,AI会推荐店内几款热性茶饮;购买茶饮后,消费者还能免费体验AI脉诊仪。一位印尼华侨体验后说:“刚做了AI检测,对舌苔状况的分析很准——它说我身体疲劳、湿气重,这些都是我真实的身体状态。”
传统中医药与AI的结合,为中医药发展开拓了新路径;而与茶饮的创新融合,不仅改变了大众对奶茶的健康认知,更扩大了中医药的受众群体。
![]()
数字赋能民族药:从智能供应链到东盟出海
中医药的迭代升级,不仅体现在诊疗端的创新,更渗透到产业“大动脉”——供应链的数字化改造中。在博览会展馆的另一侧,广西柳药集团的智能供应链系统正实时展示800余种药材的流转轨迹。
“我们为苗药、瑶药等特色民族药材建立了专属数字身份系统。”柳药集团工作人员介绍,“从土壤成分、采收时节,到活性物质含量、炮制工艺,每个环节都实现了可追溯、可量化。”据贵州省大健康产业发展研究院数据,2022年我国民族药产业规模已达350亿元。数字化管理不仅让药材质检效率提升40%,更让曾经“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传统制药工艺,有了标准化传承的新路径。
2025年7月,柳药集团全资子公司仙茱中药科技,通过越南传统医药管理局的GMP符合性认证,成为国内少数获此资质的中药饮片企业,其产品可合法进入越南市场。这份“出海底气”,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有力支撑:2024年《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2025年民族药重点品种的供应链数字化覆盖率需超80%。如今在广西,已有12家民族药企业搭上“数字化快车”,民族药对东盟的出口额每年以15%的速度增长。曾经“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民族药,正沿着数字轨道走向更广阔的国际市场。
![]()
![]()
“中医大使”:小语种AI数字人与“中医大使”跨语言出海
“您好,我能为您提供中医健康咨询服务。”博览会展区内,一位可熟练使用6种东盟国家语言的AI数字人,正与参观者流畅互动。这款全球首发的医疗AI数字人,不仅打破了中医药国际传播的语言壁垒,更成为24小时在线的“中医文化使者”。
海关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中医药产品对东盟出口额达8.7亿美元,同比增长23.5%;随着RCEP协议深入实施,数字技术为中医药“出海”拓宽了新路径。商务部数据更凸显这份“出海力”的分量:2024年中国与东盟中医药贸易额达97.3亿美元,同比增长12.4%,其中中医服务贸易占比从2019年的15%,大幅提升至2024年的28%——数字赋能下的中医服务,正成为跨境贸易的新增长点。
以往中医药走向东盟,语言是一道难迈的“坎”:不少经络理论、辨证施治方法,因翻译不畅难以精准传达。如今有了小语种AI数字人,不仅能实时解答民众“上火怎么调理”“关节痛用什么外治方法”等日常健康疑问,未来还计划加载苗药、壮药的使用指南,将中医理论与民族药产品“打包”推向东盟市场,让更多东盟民众切实感受到中医药的价值。
![]()
同心聚力焕新颜 多方聚力谋发展:中医数字化的现在与未来
国家高度重视中医药数字化发展。《“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AI、大数据与中医药深度融合;科技部将“中医药现代化研究”列为重点专项,既为行业转型提供技术与资金支撑,也契合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战略需求,助力中医药为全球健康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中医药数字化从“单点创新”走向“全产业链繁荣”,是政府、行业、企业、个人同向发力的结果:
政策定方向:国家规划锚定发展路径,广西等地方政府推动12家民族药企业完成数字化转型;
行业搭桥梁:行业协会推动标准统一,专家学者如广西中医药大学副校长戴铭,探索“人机协同放大传统医学价值”的新模式;
企业注动力:企业研发AI诊脉仪、小语种数字人等设备,精准破解行业痛点;
个人聚活力:消费者以购买反馈和口碑传播推动产业优化,每一环都不可或缺。
在第22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AI诊脉仪前的围观人群、智能仓储系统上跳动的数据、小语种数字人的互动场景,共同勾勒出中医药迭代的“全景图”——用科技为千年智慧“赋能”,让诊疗更高效、产业更扎实、出海更顺畅。目前,全国已有40余家医疗机构开展AI辅助中医诊断,诊断一致性从60%提升至85%以上,诊疗效率提高30%,有效缓解了基层中医资源紧张的问题;中国—东盟中医药合作持续升温,更让中医数字化成为跨境贸易的新引擎。
“广西作为中国对外开放合作的前沿窗口,以及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陆海交汇门户,在推动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具有特殊地位和作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刚的话,点明了广西在中医药“出海”中的独特使命。而国家“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力量”的部署,为中医数字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当前,中医数字化既是落实“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具体行动,也是我国参与全球健康治理的重要载体。
未来,随着各方合力持续汇聚,中医数字化必将突破更多边界。千年中医药正以科技为翼,飞出传统框架,让千年药香在数字浪潮中飘向更远方,书写传统医学与现代文明交融的崭新篇章。
作者:曹婷花 卢雨珊 覃盈盈 魏佳琪
作者单位:广西财经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新闻23级学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