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嘉兴日报)
转自:嘉兴日报
■孙志强
时光的渡口,秋意正浓。当南飞的雁阵在湛蓝的天幕写下诗章,那个登高望远、敬老孝亲的重阳节日,正踏着千年不变的节拍款款而来。
重阳的起源,根植于《易经》中以“九”为阳数的古老哲学,两九相重,故曰“重阳”。这是一个被先民们赋予了吉祥、长寿寓意的美好日子。
早在战国时期,屈原的《远游》中就已有“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之句,可见“重阳”在两千多年前就已融合在中华文化之中。
及至大唐,这个日子被正式定为法定节日,举国同庆。王维那一声“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喟叹,如空谷足音,道尽了千古游子望穿秋水的绵长思念。杜牧的“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则绘出了一幅与友人共醉秋光、忘却尘世烦忧的洒脱画卷。
除了登高抒怀,赏菊亦是重阳不可或缺的雅事。因而九九重阳,素来有“菊花节”之美称。赏菊花、饮菊酒、食菊糕这些古老的习俗,如同一卷泛黄却墨香犹存的诗稿,记录着先人对时序节令的敏锐感知,对健康长寿的朴素祈愿。
这个节日,仿佛一座无形的桥梁,一头连接着悠远厚重的过去,一头通往鲜活生动的当下。在现代化浪潮中,“敬老”这一传统美德非但没有褪色,反而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光芒。国家于1989年将其正式定为“中国老人节”,这不仅是一种温情的文化赋能,更是对传统节日现代价值的充分肯定与有力引导。
于是,我们看到,从政府层面的制度设计到民间社会的自发行动,敬老爱老不再仅仅是古籍诗卷里的风雅咏叹,更是浸润在烟火人间、触手可及的温暖真情。
作为在生命的长河中已经度过了八十六个春秋的耄耋老人,我对此感触尤深。当我每月收到政府发放的高龄津贴时,心中感受到的是一份沉甸甸的“老有所养”的社会关爱;当我手持“敬老卡”踏上公交车,活力满溢的年轻人主动起身让座时,那瞬间的感动难以言表;当我到街道卫生院免费接种流感疫苗、去“幸福食堂”品享价格低廉的餐食、于节日前夕笑纳社区馈赠的敬老礼品时,一股暖流不由直抵心田。
此外,遍布城乡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建立,切实解决了空巢老人生活中的诸多难题。蓬勃发展的老年大学与各类社区兴趣班,则为老人们开启了通往新知与艺术的大门,让银发生活焕发出了新的光彩。政府出资为老年群体投保了“意外伤害险”,犹如撑起一把保护伞,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遮风挡雨。这一桩桩、一件件民生实事,织就了一张坚实的养老保障网,践行了“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古训,让敬老情长不仅萦绕在节日氛围里,更浸润在平常岁月的点滴温暖之中。
“莫道夕阳空照影,松风已浣古今愁”。佳节一闪而过,但敬意与关爱永不落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