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山西太原市万柏林区应急管理局公布了《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5·22”一般灼烫事故调查报告》。
报告显示,2025年5月22日11时29分许,太原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铸造楼合金熔炼实验室内,发生高温熔融镁合金液体喷溅并产生轰燃,导致参与实验的教师黄某某与3名学生不同程度受伤。
其中,2024级硕士研究生赵某某伤势最重,多处三度烧伤,多处二度烧伤,累及体表60%-69%的烧伤,呼吸道烧伤(中度),角膜和结膜烧伤;教师黄某某右上肢及面额部为混合二度烧伤;2024级硕士研究生王某面部、上肢二度烧伤,同时有面部化学性灼伤,体表小于10%烧伤;2021级本科生曹某上肢为二度烧伤,体表小于10%烧伤。
这起事故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75万元,不仅给涉事师生及其家庭带来沉重伤害,也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敲响了警钟。
1
事故成因剖析
直接原因
实验当日天气为中到大雨,而实验过程中实验室窗户处于开启状态,致使室内湿度较大,达到80%。潮湿空气被裹入实验模具后,在人工施压过程中,水分遇高温迅速气化膨胀。
与此同时,模具底部的硫酸镁颗粒细小散热不充分,最终导致熔融镁合金溢出喷溅。更危险的是,喷溅出的高温金属与空气中的水分发生反应产生氢气,在高温环境下引发了轰燃,造成了安全事故。
间接原因
实验室安全管理存在诸多漏洞:
1.在安全防护方面,实验室未配置安全防护头盔、防止灼烫的高温防护服、劳保鞋等必备的防护用品,师生仅穿着普通衣物进行高危实验操作,极大地增加了受伤风险。
2.在风险预判上,实验室没有配备温湿度计来实时监测环境参数,对环境变化可能带来的安全影响毫无辨识能力,无法提前规避风险。
3.在制度执行层面,安全责任制度职责不健全,实验室管理员与实验指导导师之间的监管职责划分模糊,未能发挥实际的监管作用。
4.在事故发生后的应急处置中,预案不足,应急预案未涵盖燃爆类事故,应急响应不到位,应急处置能力不强。
2
事故暴露的突出问题
这起事故集中暴露了当前高校实验室管理中存在的一系列核心问题。
首先是理念层面存在偏差,部分高校“重科研轻安全”的倾向较为明显,在实验开展过程中,往往将科研进度和成果放在优先位置,而将安全规范置于次要地位,忽视了安全是科研工作的前提和保障。
其次是制度执行“空转”,虽然多数高校都制定了实验室安全准入、化学品申报、风险评估等相关制度,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些制度未能真正落地见效,更多时候只是流于签字确认的形式,未能发挥制度应有的约束和监管作用。在设施配置上,高风险实验室的安全投入严重不足,像温湿度计这样基础的环境监测设备,以及必要的防护装备都存在配置缺失的情况,无法为实验安全提供硬件支撑。在人员能力方面,师生的实验室安全培训同质化现象严重,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针对镁合金实验这类高危实验开展专项的实操培训,导致师生在面对高危实验时,缺乏必要的安全操作技能和风险应对能力。
最后是应急管理缺位,应急预案制定缺乏针对性,未覆盖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同时也未能定期开展实战化演练,导致师生和管理人员在事故发生时,应急响应和现场处置能力严重欠缺,无法有效控制事故发展态势。
实验室安全需要注意的几点
⬇⬇⬇
![]()
![]()
![]()
![]()
来源:国家应急科普宣传、四川应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