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
这些用昆明话念出来的童谣
对于许多“老昆明”而言
是童年游戏时不可或缺的背景音
是街头巷尾最鲜活的文化印记

近日,明通小学北辰校区秋季运动会开幕式上,一阵阵清亮的童谣声声入耳,格外打动人心。多个年级的表演中,云南本土童谣次第唱响,孩子们身穿民族特色服装,随着明快的节奏载歌载舞,将乡土韵味与少年朝气巧妙相融,成为开幕式上一抹最灵动的色彩。
![]()
将童谣融入运动会,是学校文化育人理念的生动实践。明通小学北辰校区长期重视本土文化教育,而童谣以其朗朗上口、趣味盎然的特点,成为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
![]()
明通小学教育集团北辰校区执行校长 李珏:“其实,这次运动会我们特意加入了童谣的表演形式,就是希望通过我们传统文化的符号,来激活大家内心的情感共鸣。昆明童谣一唱出来,那种浓浓的家乡味就扑面而来,所以我们也想借此激发孩子们对身份的认同,以及对热爱家乡的情感。”
![]()
一首首童谣,旋律欢快,不仅蕴含着丰富的地名知识,更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孩子们在传唱“城门城门几丈高”这类歌谣时,乡音在唇齿间流转,不仅守住了方言的根脉,更让家乡的形象在心中愈发鲜活、完整。
“城门城门几丈高,三十六丈高,骑匹马,买把刀,走进城门挨一刀。”
![]()
记者:“你从这首童谣里面有没有学习到昆明的地名,是你记住的?”
明通小学学生 张瑜轩:“三家巷,还有南屏街。”
明通小学学生 刘思佑:“我记住了东寺街和西寺巷。”
明通小学学生 陈禹赵:“书林街,文化巷。”
![]()
相较于单纯的课堂讲授,童谣的传承效果尤为显著。云南方言童谣中常见的排韵、叠音等手法,使得歌谣朗朗上口、便于记忆。孩子们在欢笑中就能将文化知识与方言韵律熟记于心,这种“润物无声”的浸润方式,远比灌输式教学更深入人心。
![]()
明通小学学生 朱奕诺:“感觉比其他歌曲更欢快一些。”
明通小学学生 徐靖章:“感觉很开心。”
明通小学学生 刘梓槿:“就是很顺口,很简单。”
![]()
明通小学教育集团北辰校区教师 李富菊:“因为口语化的儿歌孩子们爱听,所以我们就选了这首童谣。在这首乐曲中,因为孩子们在生活中也需要劳动,所以我们加入了劳动的元素。这种小场景,孩子们接受起来会更有趣,比单纯讲道理、讲劳动的一些道理更容易吸收。”
![]()
据了解,学校计划把云南地方童谣系统性地打造为特色校本课程。这意味着童谣将走进日常课堂,与语文、音乐等学科深度融合,让本土文化真正嵌入小学生活的点滴之中。
![]()
明通小学教育集团北辰校区执行校长 李珏:“今后要融入我们的校本课程当中。其实,我们在一步步推进昆明童谣融入我们的校园生活。从首先是进入我们的音乐课堂,其次是进入像今天这样的特色活动当中,接下来就会纳入我们的校本课程的管理,让昆明文化、昆明的老童谣在我们的校园生根发芽。”
![]()
从运动会上的精彩演绎到校本课程的长远布局,明通小学北辰校区正用童谣为纽带,让本土文化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当乡音伴着童心代代传唱,文化的血脉便得以延续,家乡的记忆也将在传承中愈发厚重。
“唱出来的昆明童谣”活动正在进行
我们的记者、主持人在街头采访时
只要您能唱出关于昆明的童谣
我们就有精美纪念银币相送
云之谣少儿艺术团
童声招募火热开启
儿时听过的昆明童谣
在孩子口中会焕发怎样的新生?
名师团队定制指导+电视级MV拍摄机会
让孩子在童谣里C位出道
让昆明的老故事
从你家宝贝口中唱起
成为街巷里最亮的童声名片!
详情咨询0871-68099999报名参与
来源:8099999《街头巷尾》
编辑:潘华梅
编审:林帅超
终审:李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