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也曾是孩子,曾是学生。
在成长的经验中,我们有过被信任的体验,也有过不公平的遭遇。
如今,当我以家长的身份重新走进教育的现场 ,更加深刻体会到:
社会对公平的倡导,并非只是口号。
对孩子而言,那不仅仅是保护他们的盔甲,更是人格成长与心理安全的重要保障。
因为在大人的世界里,公平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
事情的起因很小。
孩子参加了一场将近一个半小时的比赛,然而他的上场时间,只有11分钟。
我向教练询问原因,对方解释说:
“上场时间是由态度和表现决定的,不是算训练时间,主要是态度、状态,以及比赛的贡献值。”
但我表示了理解,也表达了孩子有更多锻炼机会的希望。
在这场礼貌的沟通后,我突然意识到:这其实是一场关于“公平—努力—资源分配”的隐形博弈。
家长希望孩子被公平对待
教练希望孩子更加积极、出众。
然而,孩子的成长并不是线性的,每个孩子的节奏都不同。
如果在孩子最初的探索阶段就被放入成人化的竞争体系
公平就可能被误读成“强者恒强”
而教育,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滋养性
作为一名心理健康从业者我也深知,小学阶段的孩子仍处于自我概念的形成期
他们通过外界反馈来确认“我是谁”、“我有没有价值”
而体育教育的意义,也应当在于让孩子体验团队、学习竞争、建立信心,
而不仅仅是竞技表现的排名。
我心疼孩子,但也没有告诉他这些。
在他的感受里,教练依然是公平的
所以我选择暂时观望,因为我不希望自己的担忧,成为孩子的负担。
只是我也在想:
是什么让教育变得越来越成人化?
不仅仅是体育教育,在学科教育中,这样的场景也屡见不鲜。
竞争并非坏事,但如果能做到客观、可量化、公平且透明
让每个孩子都能在自己的节奏里被看见、被肯定,我想那才是教育真正的温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