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0月24日,一场意义非凡的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上海成功举行。胜科纳米半导体学院常务副院长高原,上海大学微电子学院副院长胡挺,上海大学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副院长张军共同见证了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
此次合作紧密依托“上海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项目”,将目光坚定地投向服务上海市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战略的宏大目标。项目面向全国范围内在校高年级学生以及社会从业者敞开大门,秉持“工业联合、产教融合”的创新路径,力求把人才资源的“关键变量”,转化为推动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深度绑定:搭建人才培养新框架
在这一合作框架之下,胜科纳米半导体学院与上海大学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携手设立“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项目”胜科纳米专班。专班设立的核心在于推动企业产业实践标准与高校学术培养体系的深度融合,精准聚焦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供需失衡的结构性难题,通过整合企业丰富的实战经验与高校扎实的理论,为学员打造从理论学习到实践操作的成长通道,为行业提供标准化、精准化且切实可行的人才培养与就业解决方案。
这种将企业标准与高校体系深度绑定的合作模式,直击当前集成电路产业人才供需失衡的痛点,为行业人才培养的标准化以及就业适配的精准化提供了可落地、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落地实践:构建闭环生态体系
- 共育产业英才双方合作开办“集成电路紧缺人才培训项目”胜科纳米专班,致力于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 聚力技术攻坚未来将联合共建实验室,汇聚双方优势资源,开展前沿科学研究与关键技术攻关,探索集成电路领域的未知边界。
- 推动成果转化双方合作所取得的科研成果将优先由胜科纳米进行产业化应用,从而实现从创新链到产业链的无缝对接,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通过这一系列举措,双方共同构建起一个“学术——产业——科研——人才”共生共赢的创新生态链,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锚定痛点:人才培养模式破局之道
当下,集成电路产业正深陷人才结构性失衡的困境。在企业端,失效分析等关键环节面临着“招人难、招对人更难”的尴尬局面,尤其是拥有丰富实战经验的技术岗位更是一才难求。在人才供给端,求职者缺乏行业广泛认可的能力凭证,陷入“就业难、对口就业更难”的窘境。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问题愈发突出。
本次合作针对以上行业人才培养痛点实现了关键性的突破。联合人才培养体系基于胜科纳米二十余年在半导体检测领域积累的宝贵实战经验,并与上海大学深厚的微电子学科体系深度融合而成,精准契合企业对实战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有效打破人才供需双方的信任壁垒。
![]()
行业价值:引领人才生态升级
上海大学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与胜科纳米半导体学院此次达成的合作,对于产业、企业与求职者三方而言,均具有重大的里程碑意义。
- 从产业层面来看,在半导体检测分析领域实现“企业实践标准”与“高校学术标准”的有机融合。随着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未来有望成为半导体检测人才能力的通用参照标准,有力推动行业人才培养走向系统化、规范化的新阶段。
- 对企业而言,作为人才培养标准的共建方,胜科纳米将其多年的技术积累转化为行业人才评价标准,有助于促进行业人才协同,形成良好的产业发展氛围。
- 对半导体行业从业者来说,联合人才培养体系为从业者提供了清晰明确的从理论到实践的系统化成长路径,帮助他们快速掌握产业急需的核心技能,从而显著提升自身的就业竞争力和岗位适应能力。
未来展望:全链条产业赋能新征程
此次签约仅仅是双方共建“人才培养——联合认证——科研转化”产业生态的起点。展望未来,双方将紧密围绕产业技术的不断演进,持续迭代更新人才培养体系,及时融入最新的前沿科技成果。合作范围将逐步拓展至联合科研攻关领域,推动技术方法与数据积累转化为半导体检测领域的创新解决方案。
从解决企业 “招人难” 的现实困境,到构建行业人才标准的长远布局,胜科纳米半导体学院与上海大学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以联合培养为有力支点,正稳步撬动整个半导体人才生态的系统性升级。这种“企业出标准、高校育人才、认证促就业”的协同创新模式,不仅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持续可靠的人才动力,更为半导体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夯实了标准化、专业化的人才根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