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国车企巨头正摒弃传统的技术输入模式,转向一种全新的“在中国、为中国”的深度本土化战略。
11月5日,第八届进博会开幕当天,大众汽车集团(中国)宣布,集团旗下软件公司CARIAD与智驾科技公司地平线联合成立的合资企业“酷睿程(CARIZON)”,将在中国自主设计与研发系统级芯片(Soc)。据悉,该Soc单颗算力500~700Tops,预计3~5年内量产交付。
有意思的是,就在同一天,小鹏汽车2025科技日上,董事长何小鹏也宣布,小鹏图灵AI芯片已经获得大众汽车定点,预计从2026年起即可投入使用,并搭载到CEA平台上的车型。已官宣的信息是,双方合作的CEA平台,将在2027年从本地纯电车型拓展到在华生产的燃油及混合动力车型。
自研与合作,两条道路的选择,大众汽车并没有任何的纠结。
时间布局与战略市场之重
小鹏汽车和地平线,对于大众汽车而言是不同的合作对象。
一般认为地平线专注于底层硬件,以及为开发硬件必备的算法和工具链。而小鹏则扮演智驾和架构供应商的角色。实际上,两者都做了芯片,也都有全栈智驾解决方案。
那么,为什么大众汽车同时与两家合作?重点在于时间。
2026年起,小鹏图灵芯片就将搭载到大众高端车上,CEA车型(与众07)已经于今年10月向工信部申报,预计2026年交付。当前,大众正在销售的与众06,用了地平线的征程6芯片。而最早2028,大众与地平线联合开发的Soc才能问世,搭载至少要到2029年。
这样一来,大众对两个伙伴的安排,短期内交付用了地平线的方案和Soc,明年小鹏架构方案(CEA)和图灵Soc上线,更远期的2029~2030年,计划80%新车用上新研的Soc芯片,以此覆盖了大众5年内30款纯电车型(另有燃油、增程新车)。
![]()
大众汽车董事长奥博穆再赴中国
由此可见,大众在中国市场的芯片、架构、智驾、整车产品的规划,形成呈现出精密的“短期-中期-长期”布局。既解决了眼前的技术需求,又为长远的技术自主铺平了道路。
对于大众汽车而言,其实还有一个投资Soc的理由。刚刚因中国和荷兰因“安世案”,德国本土的整车生产颇受影响。包括大众在内的跨国车企,一定会知道,只要是车规级需求,无论是几角钱的二极管,还是几千元的智驾芯片(价格与采购量挂钩),处于地缘政治纷争威胁的供应链,都有可能出问题。
中国作为大众汽车全球不可忽视的重要战略市场,不能有任何的闪失。将芯片的全价值链,从设计、流片、代工生产、封测都放在一个国家之内,至少能避免因为政治原因导致的断供。大众在华投资了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整车产能,将芯片价值链也放在中国,是不二之选。从长期看,地平线和小鹏都应配合大众的需求。
大众董事长奥博穆说,“(大众)通过在在中国自主设计与研发系统级芯片,我们正在掌握未来智能出行的关键技术,这将进一步巩固集团的长期创新能力,并推动中国成为大众汽车集团全球创新的重要策源地。”相当于再度确认了相关战略部署。
智能化供应链重构
仅仅两三年时间,大众不仅将地平线与小鹏,先后纳入技术供应商行列,还通过一系列资本、技术协议,升格为战略伙伴。
如今,三方将合作覆盖到芯片、OS、智驾算法和工具链等智能化全链合作。看上去,这只是巩固和深化了此前的合作,不过一旦到自研芯片的程度,大众汽车已经是在中国重构供应链了。
重构的方向到底是什么样,这要看原来的样子。
传统上,主机厂依赖Tier1提供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而Tier1则在芯片供应商(Tier2)采购芯片,装入硬件、写入软件并进行调试。Tier1对该子系统的质量负责,主机厂提任务要求即可,不用太多操心。但该子系统对主机厂来说,技术不透明,只掌握接口关系,无疑属于“黑盒子”。
这属于油车时代的逻辑,延续了好几十年,并没什么问题。
新能源时代,“每一个单一功能用一个ECU控制”,这一条件被打破了,MCU和跨域控制大行其道,功能开始整合,直至几乎所有控制指令,都依赖于一两个算力中心。Tier1的商业模式开始受到质疑,必须从做子系统上升到做全系统。可问题是,如果Tier1做了全系统,主机厂就在技术上被架空了。
现行的趋势是,主机厂纷纷研发中央集成式E-E架构,部署集中算力+MCU。换言之,自己充当自己的Tier1,并直接对接Tier2,这相当于将原来的Tier1“短路”。
Tier1也面临两种出路,一是自己做全集成方案,技术上对主机厂公开,相当于做“白盒子”;二是降格为Tier2,好在大多数Tier1,本身就有Tier2的业务。
不仅如此,一批新的Tier1和Tier2也在诞生,比如属于前者的Momenta、元戎启行,属于后者的地平线、寒武纪、摩尔线程等。值得一提的是,芯片供应商从来不是只做芯片,他们依托算法和工具链,也在提出智驾解决方案,与新Tier1抢生意。
![]()
大众汽车正在尝试一条新的智能供应链可能性
回头来看大众汽车的做法,它联合新的技术供应商同时,自己也在做一小部分Tier2的业务(Soc),相当于对供应链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和上收。这是一个信号,如果多数主机厂这么做,供应链必然迎来重构。
考虑到前面有特斯拉、比亚迪、蔚来、小鹏等企业已经积极投资“造芯”(Scc),大众并不孤独。但作为传统巨头,它似乎是第一个尝试这么做的。
大众作为主机厂,历史上从未像这几年,有强烈意愿投资底层芯片硬件研发。最晚在3年前,大众就已经清楚,掌握芯片等底层技术,会自动获得新一轮创新的基本驱动力。无论站在技术发展、供应链安全,还是催生创新基础能力角度,大众“造芯”都势在必行。
注:图片部分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安世案”致跨国供应链不再安全?
京东“国民好车”,到底打的什么主意
和华为的集中会见,车企们传递了新信号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