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10月29日,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在化工实验楼F213会议室举办产业技术成果对接会暨产业技术委员(扩大)会。中国工程院院士、校长高翔出席会议并致辞,学校党政办公室、科学技术研究院、国内合作与交流处等相关职能部门领导以及60余位化工行业专家、校友参加会议。会议由化工学院院长刘涛主持。
![]()
高翔在致辞中表示,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作出战略部署,强调要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在此关键时期,化工学院举办产业技术成果对接会并成立产业技术委员会恰逢其时。希望学院以此平台为契机,与各位专家、校友携手,围绕国际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搭建交流合作平台,推动更多具有市场潜力的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
在双方代表的见证下,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赵美森与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科技信息部主任林海涛共同签署了“化工新材料联合研发及成果推广中心”合作协议。作为化工领域综合工程公司的“国家队”与领军企业,中国寰球工程有限公司此次与我校强强联合,将为化工行业技术革新与产业升级注入强劲动力。
![]()
大会发布了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科研成果汇编,构建了“集中推介+精准洽谈”的双层对接体系,通过重点产业技术介绍与三大主题洽谈区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技术与需求的精准匹配。在化工学院产业技术委员(扩大)会议上,与会代表聚焦“吸纳新委员、优化运行机制、明确年度合作重点”展开讨论,为合作落地筑牢机制保障。
下一步,化工学院将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让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化工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
![]()
Ⅰ分离纯化及共性技术
1.1 低温甲醇洗、液氮洗及 CO 深冷分离技术
1.2 电子级气体精制技术
1.3 移动源尾气净化催化剂
1.4 有机气体回收技术
1.5 膜渗透蒸发有机物脱水新技术
1.6 干气提浓节能新工艺
1.7 燃煤烟气脱硝脱汞一体化技术
1.8 工业级乙腈提纯制备色谱级高纯乙腈新技术
1.9 活性染料生产中连续重氮化反应和连续偶合反应技术
1.10 基于循环喷射回路反应器的连续化液相氧化技术
1.11 基于管式反应器的连续化制备技术
1.12 微流控技术功能纳米材料连续化宏量可控制备技术
1.13 精细化学品的选择性加氢制备技术
1.14 微化工连续流多相传质反应技术
1.15 油水、油砂和油气离心分离技术
1.16 基于深度预处理的低温多效海水淡化技术及资源化利用
1.17 小型压汽蒸馏水净化装置
1.18 工业废气二氧化碳捕集与提纯技术
Ⅱ节能减排技术
2.1 气波增压强化压力振荡管制冷的新原理及方法
2.2 高效换热技术.
2.3 高速塔技术
2.4 过程系统能量集成技术
2.5 化工产品设计技术
2.6 多温位溴化锂吸收式热变换技术与工业余热回收应用
2.7 蒸汽冷凝传热强化关键技术及高效凝汽器研发.
2.8 高功率电子器件冷却技术及功能器件开发
2.9 微反应器精准调控及其精细化学品合成技术
2.10 电驱CO2转化制备燃料关键技术
2.11 微通道高效换热技术
2.12 氢相容测试技术
2.13 反应器设计优化数值模拟技术
2.14 用于油田驱油防砂的微纳流体技术
2.15 压力容器与管道结构完整性管理
Ⅲ催化剂及催化转化
3.1 生物性油脂生产清洁燃料
3.2 高吸水量二氧化硅的制备
3.3 纳米氧化铝的规模化制备工艺及其催化剂载体成型技术
3.4 高强度整体式多孔炭催化剂载体的制备技术
3.5 甲醇转化催化剂
3.6 高性能钛硅分子筛催化剂及丙烯环氧化制环氧丙烷工艺
3.7 CO2催化加氢制烃类化学品
3.8 新一代全馏分油品催化裂解制低碳烯烃催化剂
3.9 CO2氧化石脑油脱氢芳构化
3.10 蒽醌及烷基蒽醌清洁合成催化剂
3.11 固定源烟气低温 SCR 脱硝催化剂
3.12 重油、渣油和黑柴油乳化改性制备清洁燃料油
3.13 无模板剂 ZSM-5 分子筛的快速无污染绿色合成制备技术
3.14 高密度磺酸基有机多孔固体酸开发
3.15 非锑系优色度聚酯催化剂开发
3.16 ZSM-5 分子筛纳米聚集体微球的快速制备技术
3.17 CO2催化加氢制合成气组分CO
3.18 CO2催化加氢高温制甲醇
3.19 精细氧化铝规模化生产技术化学加
Ⅳ高分子材料
4.1 连续本体法 ABS、HIPS、PMMA 树脂生产技术
4.2 低顺式聚丁二烯橡胶/溶聚丁苯橡胶生产技术
4.3 生物基/可降解聚乳酸新材料制备技术.
4.4 3000 吨/年 PEEK 连续法工业化技术开发
4.5 碳五馏分直接聚合制备性能优异的橡胶
4.6 高性能氯醚橡胶的制备
4.7 以异戊二烯、丁二烯为第三单体的三元乙丙橡胶
4.8 新型苯乙烯类热塑性弹性体的研制
4.9 环烯烃共聚物的研制
4.10 热塑性弹性体POE 的研制
4.11 丁基橡胶的研制
4.12 持久抗菌防霉聚丙烯
4.13 高熔体强度聚丙烯
4.14 β-聚丙烯釜内成核技术
4.15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常分子量聚乙烯共混纤维
4.16 热塑性复合材料焊接/修补工艺研究及装备开发
4.17 杂萘联苯聚芳醚酮耐高温纤维
4.18 高效节能隔热功能性胶膜的制备技术
4.19 强效阻燃聚氨酯防水保温材料制备技术
4.20 功能性水性聚氨酯涂料树脂的关键制备技术
4.21 废旧聚乙烯聚丙烯塑料加氢制燃料技术
4.22 废旧聚苯乙烯塑料加氢制苯系物技术
4.23 废旧聚酯类塑料制备精细化学品技术
4.24 废旧混合塑料一步制备强力胶技术
4.25 废旧聚烯烃塑料制烯烃技术
4.26 非交替聚酮:PE/PA 多层复合材料的高效增容技术
4.27 镍基催化剂制备聚酮材料技术
4.28 聚合物的加氢脱色改性技术
Ⅴ精细化工中间体
5.1 高性能皮革染料及其制备技术
5.2 稳定、环保的结构生色颜料
5.3 多彩结构生色墨水
5.4 低温低压安全工艺制备环状碳酸酯项目介绍
5.5 绿色制备稳定性尿素添加剂 NBPT 的工艺技术
5.6 连续流动催化制备 1,3-丙二胺工艺技术
5.7 绿色连续制备 N,N 二甲基 1,3-丙二胺工艺技术
5.8 高效 193nm 光刻胶光感单体的制备技术
5.9 草莓酸香料制备工艺
5.10 500 吨/年醇胺与1500 吨/年哌嗪产品连续化制备工艺示范
5.11 羟基丙腈与 3-氨基丙醇连续化制备技术
5.12 一种合成有机碳酸二酯的方法
5.13 苯酐催化加氢制备苯酞新技术
5.14 萘加氢制四氢萘和十氢萘
5.15 以馏分油为原料生产PAO 合成润滑油
5.16 高档树脂的加氢提质技术
5.17 高选择加氢 1,4-丁炔二醇制备 1,4-丁烯二醇
5.18 丙烯选择性二聚制 4-甲基-1-戊烯
5.19 药物中间体环己基甲酸的合成
5.20 增塑剂加氢及产品分离
5.21 二氧化碳基精细化工合成中间体的清洁制备
5.22 二腈类(聚合单体前体)经济绿色生产新方法新技术
5.23 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的制备及其工业应用
5.24 异丁烯醇和异戊烯醇的制备
5.25 4 , 4′二羟基联苯的合成制备技术
5.26 硝基萘醌液相氧化合成 1-氨基蒽醌
5.27 生物质原料路线—乳酸催化脱水制备丙烯酸制备技术.
5.28 生物质原料路线—2, 3-丁二醇脱水制备甲乙酮技术
5.29 芳香硝基化合物的选择加氢制备芳胺
5.30 苯二甲酸二元醇酯的苯环加氢制备环保型增塑剂
5.31 聚酯单体二元醇的制备
5.32 聚酯单体二元酸的制备
5.33 二元胺单体的制备化学加
Ⅵ医药农药类
6.1 D-氨基酸系列化合物制备工艺技术.
6.2 高效、低残留杀虫剂茚虫威及手性中间体制备技术
6.3 盐酸厄洛替尼(Erlotinib Hydrochloride)制备新工艺..
6.4 麒麟竭(血竭素 Dracorhodin)制备新工艺
6.5 奥氮平(Olanzapine)制备新工艺
6.6 马来酸桂哌齐特(Cinepazide Maleate)制备新工艺
6.7 来氟米特(Leflunomide)制备工艺
6.8 止痛药氟吡啶(Flupirtine)的化学制备工艺
6.9 吡啶类衍生物中间体制备制备工艺技术
6.10 具有协同治疗炎症及其诱发贫血作用的药物产品
6.11 非布司他的合成
6.12 糖尿病药物盐酸伊美格列明的合成
6.13 Esaxerenone (艾莎利酮,埃沙西林酮,依沙利酮)的合成
6.14 新型含氟抗炎药物开发
6.15 具有抗衰老活性的氮杂芳环糖衍生物
6.16 新型近红外无重原子氟硼吡咯光敏剂在光动力治疗转移瘤及上转换中的应用
6.17 制药过程建模与优化技术
6.18 基于人工智能的长效药研发
6.19 工程纳米佐剂及制剂
6.20 吸入式疫苗递送系统
Ⅶ电子化学品及无机材料
7.1 光敏性聚酰亚胺光敏剂、光刻胶项目
7.2 氧传感仪器的研发和产业化
7.3 超级电容器炭电极材料的制备技术
7.4 新一代钠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
7.5 新型半导体化学品的绿色制备技术
7.6 电子化学品的绿色制备与纯化技术
7.7 安全长效无机抗菌剂及其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7.8 中子屏蔽和电磁防护复合材料的制备技术
7.9 碳纳米管薄膜
7.10 高品质针状焦合成新技术
7.11 柔性电子浆料及柔性传感器
7.12 彩色柔性显示用液晶材料的研制化学加
Ⅷ氢能产业相关技术
8.1 AEM 电解水制氢电解槽及人工智能检测系统
8.2 AEM 电解水制氢膜电极批量制备技术
8.3 氢动力无人机电源系统
8.4 氢燃料电池催化剂百公斤量产技术
8.5 高压储氢装备技术
8.6 深冷液氢储运装备技术.
8.7 碱性环境氢能转换关键隔膜材料
8.8 氢能源用高性能聚合物离子膜制备的关键技术
8.9 稀土固态储氢方案及关键设备研制
8.10 规模化的金属氢化物储氢/放氢技术应用开发
来源:大连理工大学化工学院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