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六点,天光刚亮,林大爷像往常一样,悄悄起身准备晨练。他年过六十,平日自律,起床、活动、锻炼从不懈怠。
可就在上个月的一个早晨,林大爷刚下床走到客厅,突然一阵头晕眼花,差点摔倒,被家人赶紧扶住。一测血压,上压竟飙到162mmHg!
这让家人既紧张又疑惑:不是说“越早起越健康”吗?怎么反而出了问题? 林大爷原本自信他的作息是最健康的,谁承想,高血压的隐患竟然悄悄藏在了日常“早起”的习惯里。
![]()
其实,这样的情景,身边并不少见。不仅是林大爷,许多中老年朋友都苦恼:为什么晚上血压正常,早晨反而“失控”?难道早起真的会让血压“雪上加霜”?
医生反复提醒:高血压人群,“自律型”早起,不当反而会增加风险!尤其是清晨的三件常见小事,一步做错,血压随时“爆表”。这些细节,你真的了解吗?
你是否有这样的疑问——昨晚休息好好的,为何一到清晨血压突然升高?其实,人体血压有昼夜波动规律。
权威医学研究显示,夜间(0—4点)血压最低,清晨(6—10点)和傍晚(16—20点)会迎来“两峰一谷”。
其中,清晨血压激增,是因为刚苏醒时,身体交感神经兴奋、心跳加快、血管收缩,整个心脑血管系统进入“高压备战”状态。如果前一天服用的是短效降压药、夜间药效时间覆盖不全,晨起时血压容易冲上峰值。
![]()
数据显示,清晨6点至10点发生心梗、脑梗等心脑血管事件的概率较其他时段高出3~4倍,早晨7~9点,心血管死亡风险高出约70%。
高血压患者此时如果不注意生活细节,极易出现头晕、晕倒、胸闷、偏瘫等急性意外。
有医生分享:一位60岁患者,清晨猛起身、急着如厕,用力过猛,十几分钟内突发脑梗,留有后遗症。这些血压“地雷”,你避开了吗?
很多人认为,只要坚持“早起、晨练、勤快”便是健康,但有三件“小事”,高血压人群早晨一定要少做,特别是第三件,极易被大家忽视。
起床动作要缓慢。切勿猛地坐起或起身。刚醒来时,交感神经过度激活,血压本就偏高,突然起身会导致短时间内“二次冲顶”。
临床上,不少老年高血压患者就是因为晨起动作过猛,出现眼前发黑、头晕甚至跌倒。
医生建议,醒后可先躺在床上活动四肢、深呼吸5分钟左右,等感觉清醒后再慢慢坐起、下床,给身体逐渐适应的时间。
![]()
忌早晨天未亮或低温下外出晨练。很多人坚信“早锻炼身体好”,但过早晨练、气温低时跑步,反而更危险。气温骤降和运动刺激,会让血管收缩、心跳加快,血压波动骤烈。
医学数据显示,晨练时间最佳应在下午4~6点,那时气温平稳,人体状态更适合活动。尤其冬季、雾霾天,不建议高血压患者一大早外出运动,可推迟到阳光充足、气温回升后,再安排适当散步或慢走。
![]()
不要用力排便或长时间蹲厕。不少高血压人群,晨起伴有便秘困扰,喜欢一起床就“解决”。但如果用力屏气、蹲厕过久,会让腹腔压力增加,导致血压急剧升高20~40mmHg,严重时甚至诱发脑出血、脑梗等致命意外。
医生提醒,这一点很容易被忽视。建议排便时注意放松,养成规律作息、清晨饮温水,增加膳食纤维和水分摄入,千万不要着急更不要用力过猛。
除此之外,情绪波动也容易引发动脉“炸弹”。清晨刚醒,切忌因家务琐事或突发状况情绪激动。保持平和、愉快的心情,是高血压患者守护健康的“软实力”。
![]()
高血压朋友的早晨时间,做到这“三步”,或能大幅降低风险:
坚持逐步起床。醒后可先在床上做轻柔伸展运动,慢慢坐到床沿,再站起身,整个流程控制在5~8分钟。刚起床时若有头晕、心慌等不适,建议再床边多坐一会儿。
锻炼时间主动调整。晨练选择晴好、暖和、空气清新时段,中午和傍晚更为适宜。运动强度以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的有氧快走最佳,每次30分钟左右,避免高强度和激烈对抗。
![]()
定期监测血压,科学用药。高血压患者建议清晨起床后先测一次血压,就算前一晚服药,也要关注晨起指标。
如果醒来血压长期高于135/85mmHg,应及时就医调整用药方案,切莫根据感觉随意增减药物。必要时可将降压药分多次于一天服用,具体剂量和时间须由医生指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