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娃哈哈,成了中国家族企业研究的典型样本。
从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到独女宗馥莉接班,再到她被请下台并遭遇全面“去宗馥莉化”,这场权力更迭只用了短短一年。
![]()
而在她离开之后,娃哈哈启动了罕见的内部封锁行动:人事调整、渠道限制、商标收回、经销商二选一,几乎切断了宗馥莉所有的退路。
此时,她的亲叔叔宗泽后,又推出与她新品牌“娃小宗”同类的饮品品牌“娃小智”,宣告家族分裂正式公开化。
这场持续升级的冲突,不仅是一次权力交替的失败,更揭示了家族企业在创始人离世后,治理体系真空的风险。
![]()
宗馥莉接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是在2024年8月31日。
她上任时,外界普遍认为传承终于落地,她是宗庆后唯一的继承人,在公司内部工作多年,且掌控着另一家与娃哈哈关系密切的宏胜集团。
她的目标也十分明确,通过产品年轻化、管理数字化、品牌升级,让娃哈哈重回增长。
但宗馥莉真正面对的,是一个复杂而脆弱的权力结构。
根据工商信息,娃哈哈集团股权分散:
杭州市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国资)持股约46%,宗馥莉持股约29.4%,员工持股会约占24.6%。
宗庆后时代,凭借其个人威望与执行力,实现了三方平衡。
但当创始人离世,这种人治下的平衡立刻失效。
宗馥莉虽然是宗庆后的继承人,但并非控股股东。
![]()
她试图推动的改革和整合计划,不可避免地触动了国资、老臣与内部员工的利益。
更关键的是,娃哈哈品牌和商标权并非她个人所有。
在集团层面,商标属于公司共同资产,任何新品牌或资产转移都需全体股东同意。
宗馥莉若要做出大规模品牌重组或资源划转,几乎步步受限。
她尝试以宏胜系为支点,推动饮料业务的独立化运作,但这被集团高层视作“削弱主品牌”“转移资产”的信号。
矛盾自此埋下。
![]()
2025年9月12日,宗馥莉正式辞去娃哈哈集团董事长、董事、法定代表人等职务。
表面上是个人原因,实际上是权力重组的结果。
她离开后,公司迅速展开全面调整,几乎所有她任内建立的体系,都被清理重组。
宗馥莉时期的两位核心高管,生产负责人严学峰、人事负责人祝丽丹被调任“待定”。
这是内部人事惯用的过渡性做法,意味着其权力被暂时冻结。
![]()
管理层普遍解读为:“娃哈哈要重建旧体系。”
更具杀伤力的动作出现在渠道端。
娃哈哈向全国经销商下发了“二选一”政策:
凡代理娃哈哈产品者,不得同时销售宗馥莉创立的新品牌“娃小宗”,违者取消代理资格。
据行业媒体披露,这一政策已在浙江、安徽、湖北等地实施。部分地区经销商被要求签署补充协议。
对饮料行业而言,经销网络是品牌的生命线,宗馥莉刚刚建立的渠道体系,被直接切断。
她原先曾将桶装水业务转移至宏胜集团旗下公司迅尔城通商贸,作为独立销售通路。
娃哈哈随后立即收回该业务权,重新并入集团体系。
![]()
渠道之战,成为这场内部斗争最实质的攻防。
除人事、渠道外,娃哈哈还系统性地清理了宗馥莉时代推出的宣传物料与品牌视觉。
广告口号重新回归“宗庆后精神”,营销素材中去掉了“新生代”“年轻化”等词汇。
官方对外口径强调“延续传统”,而非改革创新。
短短数周内,一个完整的权力体系被拆解。
![]()
如果说集团内部的封锁是“权力行为”,那么宗泽后的出场,则让事情彻底演变为家族战争。
宗泽后是宗庆后的弟弟,曾在娃哈哈体系任职多年。
在宗馥莉离职后,他创立了新品牌“娃小智”,并在公开场合表态将“与市场公平竞争”。
从产品类别来看,“娃小智”主攻瓶装水、茶饮、八宝粥等,与宗馥莉的“娃小宗”几乎完全重叠。
![]()
更引人关注的是招商策略:仅需10万元首批货款,即可获得区域独家代理权。
业内普遍认为,这是抢占经销商的低价策略。
在朋友圈流传的发言中,宗泽后还暗讽宗馥莉“资历尚浅,难以独当一面”。
宗氏家族的分裂由此公开化,侄女与叔叔在市场上正面交锋。
同一时期,宗馥莉的堂弟也将上海娃哈哈饮用水公司改名为“沪小娃”,继续在华东地区推广瓶装水业务。
对于消费者而言,品牌识别度混乱,对于经销商而言,宗家产品彼此竞争,利润空间被摊薄。
而这场宗氏品牌内耗,无疑让娃哈哈集团的品牌资产进一步受损。
面对全面封杀,宗馥莉选择独立突围。
她掌控的宏胜集团从2024年起,密集注册“娃小宗”商标,覆盖饮料、食品、乳品、日化等全品类。
![]()
2025年初,她提出宏大的目标,“娃小宗要在五年内做到年营收300亿元。”
300亿意味着什么?
几乎等同于娃哈哈集团目前的年销售规模。
但问题在于当前无糖饮料市场竞争已高度饱和,元气森林、农夫山泉、可口可乐等巨头早已占据头部份额。
宗馥莉既缺乏差异化品牌认知,又失去了最重要的渠道网络。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娃小宗”要达到既定目标几乎不可能。
它更像是一种情绪化的宣言,而非理性的商业计划。
![]()
娃哈哈目前仍是中国饮料行业的重要玩家,但其增长势头已明显放缓。
据行业数据显示,2025年前三季度,集团实现营收约279亿元,同比下降3.46%。
主力产品AD钙奶在华东地区销量下滑约37%,纯净水市场份额从18%降至12%。
这些数字背后,是品牌信任与渠道稳定性的双重流失。
过去,娃哈哈代表的是“稳健”“国民”“老牌”。
如今,消费者更多联想到的是“家族内斗”“人事变动”“品牌混乱”。
对饮料这种依赖渠道与品牌的行业而言,这种舆论印象极具杀伤力。
![]()
当品牌的公众形象出现裂缝,经销商信心下降,零售端自然跟着收缩。
内部斗争,最终被市场放大为外部危机。
宗馥莉事件不是孤例,而是中国家族企业第二代接班困境的缩影。
在宗庆后掌舵时期,娃哈哈采用典型的创始人集权模式:决策集中、结构扁平、执行高效。
但这一模式的核心依赖,也就是创始人威望无法复制。
宗馥莉试图将企业从“人治”转向“制度化”,引入更现代的管理体系。
但这种改革在股权分散、家族情感、利益固化的环境下,极易被抵触。
当改革的执行者又缺乏足够的控制权时,冲突几乎不可避免。
当初宗庆后以“娃哈哈”树立起民族品牌典范时,外界常将其与日本的三得利、韩国的农心并列。
但如今的娃哈哈,却因内部裂痕频上新闻。
![]()
短期看,这场封杀让宗馥莉失去了公司舞台,长期看,整个品牌都将承担信任损耗的代价。
家族企业的真正挑战,不在财富传承,而在治理传承。
创始人的个人权威无法制度化,而制度化的建设往往被情感羁绊拖慢。
当“企业”与“家族”界限模糊,任何内部冲突最终都会演化为市场危机。
输的不是宗馥莉,也不是娃哈哈,而是一个没有完成现代化治理的中国家族企业。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