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上海云河我是云河2025年10月27日 16:38上海
![]()
“来对线啊!我告诉你,我可说着一口流利的上海话,但是我就是看不起你们这种人。你要不相信可以给你发段语音!每次地铁上看到没素质的都说是外地人香辣蟹。你们上海人全™是高素质是吧。真的搞笑死了。”
这是一个老乡发给我的几条私信。
读完这条消息,我眼前仿佛看到了他们这样一个群体的外来人员。不是因为他的愤怒,而是因为这句话背后藏着的,是一种许多人都熟悉却又不敢承认的焦虑和近乎变态的极端自卑。
老乡把自己能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当做是摆脱了外地人的标志,可是,他内心里还是认可自己是外地人,也极其害怕别人还是不把他当上海人,还是把他当外地人,所以,他用一口流利的上海话来证明自己。
可是,上海人最看不起的就是这样的外地人,话说外地人要融入上海,起码要三代人,这还真是有道理的,老乡们向往上海的生活,立志扎根在上海,骨子里的自卑也是起码三代以上才会淡化,他们人在上海,是无法对上海有故乡的感情的,无法对上海人有同乡的感觉的,所以他们就是这么仇恨上海仇恨上海人,也永远把自己放在和上海人的对立面,他们也始终清醒意识到,在上海他们自己是外地人,哪怕是会说一口流利的上海话。
“会说上海话”成了武器?在老乡的认知里,确实就是这样的,这个老乡把“流利的上海话”当成了一种证明,仿佛掌握了方言,就拿到了“上海人”的身份证。可问题在于,语言本应是沟通的桥梁,在这里却成了划分“我们”和“你们”的界限。
他越是强调自己“上海话说得溜”,越暴露了他内心的不安——他怕别人觉得他“不像上海人”,怕被归为“外地人”。这种用语言当盔甲的行为,本质上是一种自我防御,既是自卑在驱使他这样做,而这样做的目的也是为了掩盖内心的自卑。因为他自己还是认可自己是外地人,他自己也明白在上海人眼里他还是外地人。
老乡的自卑与对立,像一根刺,他在地铁上看到不文明行为,会立刻联想到“外地人香辣蟹”,他立马会联想到自己也是这其中一员,不是他自己要主动加入进去,而是上海人把他划归进去的,所以感同身受,他又觉得自己不是一般的香辣蟹,自己是文明的有素质的香辣蟹,所以,情绪激动过后,他要愤愤不平地指责“上海人全™是高素质?”——这句话其实很有意思,他表面上在讽刺上海人,实际上却在用上海人的标准去衡量别人。他把自己放到了“你们上海人”的对立面。
他恨的,或许不是上海人,而是那个“还不够上海”的自己。
三代人才能融入?没那么简单,有人说,外地人到上海后融入上海要三代。我倒觉得,问题不在时间,而在心态。若不然,过了三十代都无法融入。
第一代拼生存,第二代学文化,第三代或许能真正松弛下来,把上海当成“家”而不是“战场”。但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个人始终带着“我必须证明自己”的紧张感,哪怕在上海生活再久,他也很难找到归属。外地人到上海,要消除“你们上海人”这样的心态,仅仅是战胜时间是不够的,也是不行的。用老掉牙的心灵鸡汤来当补药喝的话,那就是,先得战胜自己,自己最大的敌人就是自己。
其实不止上海,每个大城市都有这样的故事。人们来到这里,带着梦想,也带着自卑;想被接纳,又害怕被排斥。于是有些人学会了方言,学会了穿衣打扮,学会了本地人的生活习惯,可心里那根“外地人”的刺,却始终拔不掉。
真的,别让“身份”绑架了你,城市是所有人的城市。上海之所以有魅力,不是因为只有“上海人”,而是因为无数来自四面八方的人,共同塑造了它的样子。凭什么我就不能来上海?我也有留在上海的权利!上海又不只是你们上海人的!你们上海人又不全都是高素质!凭什么我们外地人就应该待在穷地方?!
多问问自己:“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是那个用方言当武器攻击别人的“老乡”,还是那个能包容不同、也能坦然做自己的“新上海人”?
也许有一天,当这位老乡不再需要靠“说上海话”来证明自己,当他能平静地走在地铁里,不再用“哪里人”去评判别人,他眼里看到的上海人也不再是“你们上海人”,他才真正找到了在上海的“家”的感觉,也许开始会有那么一点归属感。
外地人到上海有这样的自卑心态很正常,起码三代以上他们才会慢慢开始融入上海,在这之前,他们只能在这样情感的漩涡中纠结和挣扎,这是一个蜕变的必然过程。
![]()
![]()
我是云河
日常的生活,随意的心情
4018篇原创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