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最近有点“流年不利”,前三个季度利润跌得只剩个零头,还突然把喊了好久的电动化战略全砍了,转头一门心思搞燃油车。
作为豪华车圈的“盈利标杆”,这波反向操作让不少人看傻了眼,毕竟现在全行业都在往新能源赛道挤,它却偏偏踩了急刹车。
![]()
电动化急刹车,31亿代价换燃油车“回头路”
保时捷这波战略转向来得又快又猛,之前定下的一堆电动化目标全被取消,规划好的电池生产项目也停了,就连已经排上日程的新款电动车型,上市时间也一推再推。
本来想趁着电动化风口抢占高端市场,但后来发现销量没跟上,反而拖累了整体业绩,无奈之下才敲定了未来十年重点推燃油车的“回归计划”。
这波调整的代价可不小,保时捷自己都说了,2025财年要承担31亿欧元的特殊支出。
![]()
反映到财务数据上更是直观,前三个季度税后利润只剩1.14亿欧元,第三季度干脆出现亏损,息税前利润成了负数。
营业利润也没能幸免,从去年的4亿欧元跌到只剩4000万,营收也跟着缩减,曾经的“盈利大户”一下子陷入了困境。
保时捷的电动化之路确实不顺,旗下电动车型销量一直没达到预期,反观特斯拉、蔚来这些品牌,靠着性价比和新技术不断分流高端用户。
![]()
再加上豪华电动车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不少车型都在降价,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压缩,保时捷的电动化业务自然难以支撑。
中国市场“遇冷”,全球销量连跌的连锁反应
财务承压的背后,是市场端的持续遇冷,中国市场的表现尤为突出。
今年以来保时捷在华销量只有3.22万辆,比起2022年的6.8万辆差了一大截,首席执行官奥利弗・布鲁姆都直言“中国豪华车市场已彻底崩盘”,而这个市场的下滑,直接让保时捷全球销量少了四分之一。
![]()
如此看来,中国市场的“降温”对保时捷的影响确实致命,要知道,中国一直是豪华车的重要消费市场,保时捷之前在华销量常年保持高位,如今突然下滑,自然让整体业绩雪上加霜。
更何况今年中国豪华车市场整体都在下滑,新能源豪华车占比还在提升,保时捷的燃油车产品矩阵没能跟上市场变化,销量下滑也在情理之中。
全球市场的表现也没好到哪去,今年前九个月交付量只有21.55万辆,连续两年出现下滑。
![]()
美国市场受新增关税影响,进口成本增加导致竞争力下降,欧洲市场则受能源危机余波和环保政策调整影响,燃油车需求萎缩,电动车又没能形成有效替代。
面对这样的局面,保时捷只能靠节流求生,计划到2029年前在斯图加特地区削减1900个岗位,还不续签约2000份临时合同,合计近4000个工作岗位会受到影响。
目前还在和职工委员会谈判新的节流计划,显然是做好了短期内外部环境不会改善的准备,保时捷的首席财务官表示,现在承受财务下滑的代价,是为了增强长期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能力,还预测2024年是业绩低谷,2026年就能显著改善。
![]()
但这个预测能不能实现还不好说,毕竟现在全球多国都明确了燃油车禁售时间表,欧盟更是要在2035年禁售燃油车,保时捷此时押注燃油车,怕是要面临不小的政策风险。
很显然,保时捷的战略急转弯,是短期利益和长期趋势之间的博弈。
放弃电动化转投燃油车,或许能解当下的燃眉之急,但从行业发展来看,并非明智之举。
新能源替代燃油车是大趋势,现在搁置电动化研发,很可能导致未来技术断层,等市场再次转向时就会丧失竞争优势。
![]()
捷豹的例子就在眼前,2023年因为坚持燃油车战略,全球销量下滑12%,后续再想转型电动化,成本比同行高出不少。
保时捷如今走了类似的路,能不能避开同样的困境,还要打个问号。
毫无疑问,保时捷这波操作是豪华车市场转型期的一个典型案例,在电动化浪潮中,传统豪华品牌面临着诸多挑战,转型太慢会被市场淘汰,转型太快又可能面临技术和市场的双重风险。
![]()
保时捷选择暂时回归燃油车求生存,虽然可以理解,但如何在燃油车盈利和电动化技术储备之间找到平衡,才是真正的关键。
如果处理不好,很可能在未来的行业变革中彻底掉队,这波“回头路”究竟是救命稻草,还是陷阱,只能交给时间来验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