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氏信息平台(苏东坡酒总代理)
译者按:“三苏”(苏洵、苏轼、苏辙)作为宋代文学史上的璀璨明珠,其家族的文名与德行不仅载于史册,更通过族谱中的画像赞语、祠堂楹联等载体代代相传。广东武功书院之《苏氏族谱》(卷一、图像)中便收录了“三苏”三代九人的“像讚”等文献与配套画像。这些文字既是对家族成员生平事迹、品格才情的凝练称颂,也是后人对其精神遗产的仰望与传承。为了更好地宣传苏氏文化,让大家更容易理解这些古文的内涵,苏剑琚、苏耿仁将继续为大家翻译、解读和分享,欢迎大家在留言处指正。从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到他们的后辈如苏迈、苏迟、苏过等,每一篇像赞都勾勒出独特的人格轮廓;三苏祠的楹联则以更宏观的视角,定格了这个家族在中国文化史上的不朽地位。梳理这些文字,恰似展开一幅“三苏”家族的精神图谱,让我们得以窥见其文脉绵延的千年密码。
广东武功书院《苏氏族谱》之《图像》翻译
现代文(苏剑琚 苏耿仁)
原文如下:
![]()
遗像总赞
现代文翻译:
遗像总赞
凭借着遗像,得以凭吊逝者的英灵与精神
仿佛能接触到您的声音与容貌
您如君子怀有善德
高尚的品德集于一身
您如同神灵降临于嵩山、东岳般不凡
功绩被刻在鼎钟之上流传
(您的品格)如延平的秋月般清朗
似李膺(字元礼)的松风般高洁
(注:“延平秋月”、“元礼松风”均用典故或意象赞颂人物品格,元礼即东汉李膺,以清正刚直闻名,这里借松风喻其品格;延平(地名,常与胜景关联)秋月则以清朗月色喻人物的高洁坦荡。)
![]()
现代文翻译:
门口联
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四大家
【解读:上联赞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皆为著名词人;下联称苏轼跻身“千古文章四大家”之列,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
堂 联
上联:江山故宅空文藻
下联:父子高名重古今
(解读:上联写苏氏故居虽仅存文采遗迹,下联赞父子三人的崇高声名却跨越古今,流传不朽,对比中见其影响力。)
横 额
其为父子兄弟足法
(解读:化用《论语》等典籍中“足法”之意,赞苏氏父子兄弟的品行、学问足以成为后人效法的榜样。)
另一副堂联
上联:是父生是子家学一门自昔声名垂宇宙
下联:难兄更难弟象贤两世至今俎豆重乡邦
【解读:上联赞苏洵与苏轼、苏辙父子一脉相承的家学,一门人才,声名远播天下;下联称苏轼、苏辙兄弟才华相当(“难兄难弟”此处指兄弟皆优秀),继承先祖贤德,两代人至今仍被家乡(眉山)后世子孙尊崇祭祀,凸显家族传承与地方尊崇。】
![]()
文安公(苏洵)像赞
现代文翻译:
文安公(苏洵)像赞
仪表堂堂的老苏(苏洵),是蜀地有德行的君子。其才学能傲视诸子百家,心志高远可与千古贤哲相媲美。他的名声震动京城,著作传遍天下。他编纂的礼学著作多达万言,“文安”这一谥号正是对他的肯定。晚年他潜心研究《周易》,深入探究其中的要旨。一篇《辨奸论》,让他的声名永远流传在史册之中。
![]()
![]()
文忠公(苏轼)的像赞
现代文翻译:
文忠公(苏轼)的像赞
先生出身于西蜀边地,中途遭遇贬谪流放,辗转于海滨蛤蜊窟荒滩、南方少数民族偏远洞穴之间,往來周旋于凶悍权臣与狱吏手中,几乎难以保全自身。然而他所处的时代,正是人文极度繁盛的时代;父亲是文安公(苏洵),弟弟是文定公(苏辙);前辈中有韩琦、范仲淹、欧阳修、富弼、范镇、司马光等贤达;后辈则有秦观、黃庭坚、張耒、晁补之等“苏门四学士”;他以朝云、琴操(杭州艺名人)为超脱处世的知己,以米芾、李公麟、文同为书画同道;以赵令畤、王詵為鉴赏古玩的良友;以參寥子(僧人、善辩)为佛门道友;以葆光寒道士为探讨长生之道的友人;即便有想与他较量的人,不是理学大家程颐,就是经学大师王安石。
天地间的人文精华,至此达到了巔峰。众多人文荟萃,如同五星相聚,而先生以奎星、璧星的灵秀精华(古人认为奎、璧二星主文运)与之相称。如同战至三鼓士气仍不衰退,历经百次磨难反而意志更坚——这是天赋使然,也是后天努力的结果。从小处的风流调笑,到重大的患难生死,这些不仅不足以困扰他,反而都成为他文章书画的素材与助力。先生真是千古难遇的一人啊!
![]()
东坡先生笠屐图(元人摹本)
附现代文翻译:
东坡先生笠屐图(元人摹本)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黎子云,途中遇到下雨,于是向农家借了竹笠和木屐,穿着回来。沿途农家的妇女小孩跟在后面,争相喧哗叫嚷,村里的狗也对着他狂吠。东坡说:“(他们)笑的是少见多怪,(狗)吠的是少见多怪。”由此可见坡仙那种从容潇洒、超脱尘世的气度,六百多年后,依然能从画卷前想象到他的模样,以此表达(我)对他的仰慕之情。
时在康熙己卯年(1699年)六月二日,浔阳人宋荦题。
![]()
东坡先生笠屐图(唐寅画并题)
现代文翻译:
东坡先生笠屐图(唐寅画并题)
苏东坡在儋耳(今海南儋州)的时候,很喜欢没人认识自己,常常来往于乡野百姓家中,谈笑风生,一待就是一整天。
一天,他忽然遇到下雨,戴着斗笠、穿着木屐,从容不迫地走回家,妻儿看到他这副模样,满屋子都响起了笑声。
古代这位贤人啊,真是令人羡慕,他的胸襟像雨过天晴后的阳光一样坦荡开阔。把他的形象画下来供人瞻仰,千秋万代又有谁能比得上呢?
吴郡的唐寅画并题
![]()
文定(苏辙)公像赞
现代文翻译:
壬辰年(苏辙)公自作赞
我是颍滨的遗民【辙公晚年居颍川(今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自号“颍滨遗老”】,身着粗布衣裳、头戴葛布头巾。那些紫色绶带、金色印章(代指官职),已是过去的身份。谁能用丹青画出我的前身、留下我的后身(指当下状态)?或出仕或隐居,都不是真实的我。安然静坐,神情淡然,没有谁能与我真正亲近(表达超脱自适的心境)。
(注:壬辰年为1112年,是年十月辙公逝世)
自写真赞
内心如道士般淡泊,身份是农夫。曾误入朝堂(指为官),如今回到乡里。秋日庄稼收获,社日的酒盛满酒壶,颓然一醉,整天像个愚人(描绘归隐后的闲适)。
(序)
从前我在京城时,画工韩若拙为我画像,至今已有十三年。容貌日渐衰老,展开画卷时,不禁茫然。叶县的杨生画技不亚于韩若拙,又让他作画,以记录容貌的变化,偶然作了这首诗。
(诗)
白发苍颜,每天都有新变化,画中却还是从前的模样。人生百年岁月匆匆,何曾停留?内心空虚澄明,老来更显本真。一幅冷落的画像,寄寓着衰老的自己;他日或许能从画中见到些许当年的精神。近来注解了《道德经》八十一章,愿做老子门下的追随者(表达晚年对道家思想的崇尚)。
文定(苏辙)公像赞
父亲是文安公(苏洵),兄长是玉局公(苏轼)。苏辙公生长于他们之间,美名与父兄鼎足而立。患难中相互陪伴,孝顺友爱更加深厚。气节刚正,在蜀地有光辉名声。极力反对青苗法,令权贵奸臣不满。贬为筠州(今江西高安)监酒时,能想见他的美好行迹。勇于在仕途顺境时隐退,知足而不遭耻辱。性情温润而有光泽,品德如同美玉。
【注:文定公即苏辙,“文安”指其父苏洵(谥号文安),“玉局”指其兄苏轼(曾提举玉局观),此处通过家族、生平与品格,赞颂苏辙的一生。】
![]()
伯达公(苏迈,苏轼长子)像赞
现代文翻译:
伯达公(苏迈,苏轼长子)像赞
伯达公年少时就研读经史典籍,吟诵诗作的水平接近宗武(宗武是杜甫之子,亦能诗,这里以“逼宗武”赞其诗才不凡)。 他天赋出众,如同犀角般丰美充盈;即便身处困厄忧愁之中,也从不以此为耻。他与琴、鹤相伴,尽显清雅淡泊的气度;在雄州(今河北省保定市)为官时,政绩卓著,可与古人媲美。他的学问与文章,都能继承坡公的风范与传统。
![]()
伯充公(苏迟,苏辙长子)像赞
现代文翻译:
伯充公(苏迟,苏辙长子)像赞
(朝廷)以紫薇花象征的恩宠相赐,又分予金带彰显荣耀,伯充公确实紧随先辈之后,让家族两代都在朝堂留名。在官署(槐厅代指官署)中施政如雨露般滋润万民,在尚书省(兰省代指尚书省)任职时作风清正;凭借担任要职(五花判事代指高官判案理事)的才干,极大地振兴了家族声望。
![]()
仲豫公(苏迨,苏轼次子)像赞
现代文翻译:
仲豫公(苏迨,苏轼次子)像赞
迨公生性洒脱不凡,才华远超常人。他言辞清雅,如美玉般温润动听;气度爽朗,似秋日般高洁清朗。他的善言教诲条理分明,施政理事宽厚和缓、政绩优良。他高尚的品格与坚贞的气节,高远卓越,世间少有能与之相比的人。
![]()
仲南公(苏适,苏辙次子)像赞
现代文翻译:
仲南公(苏适,苏辙次子)像赞
适公的为人,情怀超脱飘逸如同在云端之上(形容他心境高远、不流于俗)。他接连担任崇文馆(掌管书籍、经史的官署)的官职,出入于皇宫禁地(指在朝廷中枢任要职),补正朝廷缺失、铭记忠诚之心,辅助君王、尽忠职守的功绩无人能及。他像周公那样握着未梳理的头发招揽贤才,手中掌握着选拔官员的权力,处事像秤一样公平,像镜子一样明亮。他那悠远的高风亮节,千年以来都被世人共同敬仰。
![]()
叔宽公(苏逊,苏辙幼子)像赞
现代文翻译:
叔宽公(苏逊,苏辙幼子)像赞
观赏逊公的容貌,尤其显得温和敦厚;省视逊公的品德,样样都十分优良,足以作为操守。问他担任地方官时负责什么事务,原是在淮西(今安徽省江淮地区)掌管酒税(职位不高),如同匏瓜飘落般屈居这一闲职,除此之外再无其他显耀功名。探寻他在泸南(今四川南部一带)的事迹,被人们赞美称道;瞻仰他美好的风范,如同仰望泰山北斗般令人崇敬。
![]()
叔党公(苏过,苏轼幼子)公像赞
现代文翻译:
叔党公(苏过,苏轼幼子)公像赞
过公有着得道者的容貌、端庄稳重的气度、豁达的胸怀与超脱世俗的志向。他自号“斜川”(今河南省郏县,过公曾隐居于此),以此表明自己淡泊本真的志向。他在诗坛名声远扬,学识渊博(“便便腹笥”形容腹中藏书丰富)。他曾担任太原税监,在任上恭谨尽职;后又任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市)县令,以礼乐教化治理地方(“布弦歌治”指以礼乐施政),继承前辈贤能的风范,使后代子孙兴旺发达。瞻仰他美好的典范,令人心生敬佩与向往。
以上各位先祖的画像,在广东宗族中已经失传多年。恰逢廷鉴在江西任职时,高安演山房的虞阶宗伯(曾任广西巡抚、后任漕运总督的苏凤文)退休归家省亲,将所收藏的宋代制敕、先祖遗像、祠堂图、地图等展示出来。我于是亲手抄录、恭敬摹绘,汇编成一册,使我们广东宗亲能得见先祖遗像,这也是一件幸事。
光绪十五年(1889年)秋八月吉日 廷鉴恭敬记述
![]()
苏氏族谱
广东武功书院《苏氏族谱》之《图像》赏析
广东武功书院《苏氏族谱》(卷一、图像)收录了“三苏”三代九人的图像。其中可以分为两大类:
1、开创“三苏”英名的父子三人(他们着墨较为浓重丰腴,除了人均一幅的“正面证件照像”,轼公还配了唐伯虎等名人所画的全身画像,辙公则有自题的“像赞”等)。“三苏”的像赞,如一组递进的群像,既勾勒出各自的精神风骨,更串联起宋代文人“以文立世、以道安身”的集体品格,在互补中见出家族文脉的深厚与绵延。苏洵的像赞,以“雄视百家”、“抗心千古”立骨。他晚年成名却笔力雄健,《辨奸论》的锐见、《太常因革礼》的厚重,彰显其“蜀之君子”的学术气魄。赞中不提仕途显达,独重“书满寰宇”与“流芳青史”,恰见其以文载道的执着——他为“三苏”奠定的,正是“不媚时俗、独开胜境”的精神底色。苏轼的像赞,则是一部浓缩的生命史诗。从“西裔崛起”到“窜流獠洞”,从周旋“悍相狱吏”到结交“韩范欧富”等贤达,他的人生是“百战后劲”的传奇。赞中细数其交游:朝云为达生友,米芾、文同为书画友,参寥为禅友,甚至与王安石、程颐的论争亦成注脚。这背后,是“人文极盛”时代的缩影,更是他以“奎璧之精”融苦难为文章的旷达——“非惟不足以困之,反足以助之”,道尽坡仙精神的核心。苏辙的像赞,以“温润比玉”见长。夹在“文安”父与“玉局”兄之间,他“芳名鼎足”却不事张扬。“力阻青苗”见其刚,“勇退急流”见其智,“孝友弥笃”见其情。相较于苏轼的锋芒外显,他如玉石经磨,将气节藏于温润,恰成三苏文脉中“守正持重”的一脉。三人像赞,或雄健、或旷达、或温润,却共守“以文传心、以道立身”的根本。从苏洵奠基的学术气魄,到苏轼拓展的生命维度,再到苏辙坚守的处世之道,“三苏”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丰碑,更堪称宋代士人精神的完美注脚——他们以家族为纽带,将个人命运与时代人文相融,终成“千古一人”之境,亦为后世立下行事与为人的标杆。
2、苏迈公等六兄弟“文三代”(他们的“像赞”相对简明扼要)。是父当有是子。“三苏”后人六兄弟诸公,形象各有侧重却又一脉相承:或凸显诗才文章,如迈公“学业与文章堪继坡公轨”,直承苏轼文脉;或彰显为官之道,迟公“槐厅雨润兰省风清”、适公“如衡之平如鉴之朗”,展现出清正公允、惠及民生的治政理念;或颂扬品格气节,迨公“高风亮节邈焉寡儔”、过公“有道之容”,勾勒出洒脱超逸、坚守操守的士人风骨。即便是逊公“匏落一官”,仍能以德行“艳称人口”,可见家族对“德”的重视远超职位高低。从精神传承而言,这些文字不仅是对个体先祖的称颂,更串联起苏氏家族“文以载道、政以惠民、德以立世”的核心基因。无论是“琴鹤相随”的清雅,还是“握发求贤”的贤明,亦或是“弦歌治世”的教化观,都与苏洵、苏轼等大家所展现的家国情怀、文人风骨一脉相承,让后人得以从字间窥见这个千年望族绵延不衰的精神密码。总而言之,从族谱中对“三苏”父子及后辈的画像赞语,到三苏祠中凝练厚重的楹联,文字记录的不仅是苏氏先祖生平与成就的群像剪影,更是一部微缩的家族精神史,字里行间流淌的文气、正气与骨气,正是其跨越时空仍具感染力的关键所在。苏洵的深邃、苏轼的旷达、苏辙的温润,连同后辈们“继美前岳”的努力,共同构成了“三苏”家族“以文载道、以德立身”的精神底色。这些文字穿越数百年时光,让我们依然能感受到这个家族的才情与风骨,也让三苏祠不仅成为一处物理空间,更成为中国文化中“文脉传承”与“家风建设”的鲜活范本。
敬请关注……
![]()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苏氏信息平台,欢迎投稿分享、点赞评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