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天在塔城档案馆翻资料的时候,碰到一本发黄的迁徙日记。
封皮已经松了,纸页边角卷起,扉页上写着几个俄文单词,下面是中文注释:“别尔科夫家族,1922年,塔城”。
就是从这本小册子开始,才慢慢拼出了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最早的记录,是他们跟着驼队穿越阿尔泰山的时候。
走了87天,风雪封路,食物短缺,三个孩子倒在了母亲的怀里。
那年冬天,气温零下四十度。
帐篷支不起来,水结成冰,雪一踩就响。
可即便这样,他们还是继续走,往南,往更深的中国境内走。
![]()
这事儿得从更早说起。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
彼得格勒街头没多久就响起了枪声。
沙皇倒台,贵族出逃,红军铁腕推进。
很多人来不及收拾,就匆匆踏上了逃亡之路。
那会儿的中国正好政局混乱,边境线管理松动,对这些外来人既没有明确政策,也没有驱逐命令。
于是,东北成了他们最容易进入的地方。
据《黑龙江外纪》记载,仅1922到1923年,两年时间就有超过五万人从俄国经满洲里、中东铁路进入中国东北。
![]()
人群很杂,有旧政权的军官,也有知识分子、商人、医生。
基本都是带着家眷,或者至少带着从前的荣誉。
当时满洲里的火车站一天要接几趟从西伯利亚过来的列车。
蒸汽机头刚停下,车门一开,全是金发碧眼的乘客。
有人穿着貂皮大衣,有人手里还提着银制餐具。
他们口袋里顶多就剩几枚金币,眼里却全是警惕和疲惫。
说起来,这些人本来没打算在中国待太久。
大多数人都想着等俄国局势稳定了再回去。
![]()
可谁知道,这一等就是一辈子。
1920年代的新疆,地广人稀,政局混乱,是少数白俄后裔转移的主要方向之一。
那会儿塔城、伊犁这些地方,对外来人口没有太多限制,只要能干活、守规矩,就能留下来。
于是,一些俄罗斯家庭在这里扎下了根。
档案里记录了他们最早开垦麦田的情况:没有牛,就自己拉犁;没有水渠,就靠雪水化冰灌溉。
当地牧民一开始还有些戒备,但后来慢慢也开始帮忙。
语言不通,就比划。
信仰不同,也没人干涉。
![]()
那几年,塔城地区的东正教堂和清真寺挨着建,倒也相安无事。
可是,真正改变他们身份的,是1933年的那场动荡。
那年新疆境内军阀混战,马仲英的部队进攻伊犁。
当地驻军兵力不足,局势一度告急。
一个由四千多名白俄后裔组成的“归化军”登场了。
他们拿的是俄制旧式莫辛纳甘步枪,训练却极为严格。
前线指挥官曾在报告里写过一句话:“这些蓝眼睛的士兵,冲锋时比本地兵还狠。”
战后,新疆督办盛世才在回忆录中写道:“他们说,为了新中国,值得拼命。”这一仗之后,不少人拿到了“归化侨民证”,也有一部分人被编入地方守备部队,身份开始转变。
![]()
但比起战争,真正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们在和平年代的模样。
1954年,全国人大开会,代表席里坐着一个特殊的面孔。
她叫柯尔波娃·娜嘉,是伊犁的“马背医生”。
那年她已经三十多岁,脸晒得黝黑,眼角有细纹。
为了参会,她特意找人把旧列宁装改成了立领中山装。
她说:“我要让大家知道,这是我的祖国给我的荣誉。”
她的故事不止于此。
档案显示,她曾骑毛驴翻越天山给牧民看病,夜里住在毡房里,白天穿行在雪原上。
![]()
她懂俄语,也学会了维吾尔语和汉语,常常一边翻译病情,一边开方子。
北京外国语大学的资料室里还保留着李莎教授的讲义。
她是苏联留学生,抗战时期来到延安,后来成了新中国第一套俄语教材的主编。
她习惯穿旗袍上课,课间喝茶时常说:“语言是工具,心要跟着红旗走。”
这话她不是随便说的。
她曾在日记里写过:“我不是来教俄语的,是来帮他们融入这个国家的。”
这些人不仅保留了自己的传统,也主动把自己交给了这片土地。
在哈尔滨,俄罗斯族老人彼得罗娃开的餐馆,春节挂红灯笼,圣诞节摆彩蛋树。
她做的锅包肉酸甜适中,蔡澜来吃过,说像是伏尔加河边的记忆和东北人的热情混在了一起。
而在新疆奇台县,语言学者记录到一种独特的“双语民谣”:俄语唱词,汉语押韵。
歌词是这样的——“喀秋莎站在天山下(俄语),手捧雪莲盼春来(汉语)。”唱起来既有节奏,也能听出那种夹杂着迁徙、融合和认同的味道。
到2019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国有超过1.5万俄罗斯族人口,99.2%登记为中国籍。
这不是政策要求,而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电视转播的镜头中,娜塔莎·王穿着民族服饰走过天安门广场。
她的爷爷瓦西里在电视前敬了个礼。
他曾是沙俄军官的孙子,如今家中最显眼的位置挂着三代证件照:1921年的沙俄护照,1953年的归化侨民证,2019年的中国身份证。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这样叫过他们:“白俄”。
参考资料:
杨立夫主编,《黑龙江外纪》,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编,《归化军档案选辑》,新疆人民出版社,1995年。
李莎,《我的俄语教学岁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年。
盛世才,《盛世才回忆录》,新疆人民出版社,1983年。
北京外国语大学校史编写组,《北外六十年》,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1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