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看到三联生活周刊发出的社会调查视频:视频内容大概是:一个小学生在教室里突然大声哭起来了,而其他同学看见了,并没有去安慰和关心,而是去找自习老师投诉哭泣的孩子,嫌弃他哭得太吵了。视频的标题是“唯分数论下,越来越冷漠的青少年”。
三联生活周刊在6月也发出一个关于现在大学生校园生活调查,视频里说到:现在的大学生之间较少交流和合作,在大家内心更多把对方当作竞争对手,而非同伴成长。
两个视频联系到一起,其实不难看出。小学阶段大家都把时间花在补课和上课上了,没有时间去体验和交朋友,自然到了大学也就不会社交,也不知道如何发起一场合作。从小被灌输的分数决定一切的竞争意识,会延续到大学、工作和生活中。
以分数论英雄的时代,正在抹杀孩子社交和沟通的能力。但可笑的是,在AI冲击下,机械类型,不需要语言交流的工作将会被取代,而那些需要沟通社交、团队合作、关系建立的职位才是AI无法取代的。
一、正在发生,但不敢正视的现象:
在现代教育的语境里,分数几乎就是孩子的身份证明。
孩子考了高分,父母就会在亲朋好友面前挺起胸膛;孩子分数一旦掉下来,父母的焦虑与责备便会席卷而来。久而久之,我们似乎默认了一个逻辑:一个孩子的价值,就是分数的高低。
但问题在于,当分数被无限拔高,作为成长重要部分的社交能力、沟通能力、情绪管理,便被悄无声息地挤压掉了。
孩子被塑造成了一台台会做题的机器,知道如何写出标准答案,却越来越不会表达自己,更不懂得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这种单一化的评价正在让孩子丧失与世界连接的机会。
想一想,当学习时间被补习班和作业填满,孩子几乎没有时间和同伴自由玩耍,他们的交流方式就逐渐贫乏起来。在集体活动中,他们常常沉默寡言,缺少协商、合作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分数上去了,但人却逐渐孤立。这样的成长,真的完整吗?
二、看到应试教育背后深层的痛点
1、首先,是单一的评价体系。
分数成为几乎唯一的尺度,孩子们被迫在一场场考试里证明价值。久而久之,他们习惯了用分数定义自己:考得好,才算有出息;考得差,就等于失败。可现实生活从不是一场单选题,沟通、创造、共情这些能力,才是未来社会最需要的品质,却被长期忽略。
2、其次,是家长的功利化焦虑。
很多父母相信“分数决定未来”,于是倾尽所有去为孩子加码学习。孩子想和朋友出去玩,父母会说:“等考上大学再玩也不迟。”可社交培养窗口期一旦错过,就不可能重来。
父母一边说“成绩是为了孩子的幸福”,却常常忽视了幸福本身是由人际关系、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共同支撑的。
3、再者,学校教育也被升学率绑架。
课堂被塞满了题型讲解,小组合作和交流讨论成了表面形式。孩子们习惯了一个人低头做题,却没有机会在真实的场景中锻炼沟通和合作。于是我们培养出许多“高分低能”的学生,他们一旦走出校园,进入社会,就会发现自己不会表达,不会团队协作,甚至害怕社交场合。
这样的教育模式留下的,是一代代年轻人内心的脆弱。他们在学业上或许曾是“佼佼者”,但在职场或人际关系中却频频受挫。
心理学研究早已证实,社交和沟通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支柱,缺乏这方面能力的孩子,更容易产生孤独感和焦虑感。换句话说,我们用分数堆积出的辉煌,很可能正是孩子心理困境的伏笔。
4、其实,教育的本质从来不是制造分数的工具,而是培养“完整的人”。
陶行知说过,“教育是生活的教育。”生活里不只有分数,还有情感的表达、人与人的合作、对世界的理解与探索。真正好的教育,不仅仅是帮助孩子考上好学校,而是让他们有能力与自己相处,与他人相处,与世界相处。
三、如何保持清醒,尝试走出“脱嵌”
《十三邀》节目中邀请教育学家林小英录过一期节目,有下面这些对话:
“我们好像知道什么是对的,但好像又在另外一条路上越走越远”
“一个社会正常的孩子,需要什么样的教育”
“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阶段,要完成两个使命:一个是基础性,一个是预备性。
基础性是为整个一生打基础,而这部分是不能通过分数来表达的,,,预备性,是为职业和生存做预备”
“如果我们改变不了体制层面,但可以改变自己,尝试从体制和应试中”脱嵌“出来。”
我们知道只以分数评价一个孩子是不对的,但又不得不适应应试教育。知道但无法做到。同样作为孩子妈妈角色,我是非常能理解这背后的难度。
今年一开学,我家也在“放学后要回家写完作业再出去玩,还是先玩再回家写作业”上产生分歧。
一开始都会被“别人家孩子都是先回家写作业”而干扰。我也不是一开始就能做到“允许他先玩”。
想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需要父母意识的转变。形成我允许孩子不走常规路线的意识,再逐渐脱离应试体系,完成林小英教授说得“脱嵌”。
父母要明白,孩子的人生不只是由成绩决定,陪伴他们学会表达、建立自信,比提高一两分更重要。家庭中多一些开放式对话,让孩子敢于说出真实的想法,远比盯着他们的试卷来得有意义。
“分数论英雄”曾在很长时间里帮助无数孩子改变命运,但今天,它也在悄悄吞噬孩子的未来。当孩子牺牲掉社交和沟通能力来换取高分时,他们或许赢得了考试,却可能输掉了完整的人生。
真正的教育,应该让孩子成为一个敢于表达、善于合作、能在复杂世界中找到位置的人。
如果我们还停留在“以分数论英雄”的逻辑里,孩子就会在孤独和焦虑中长大。
唯有把教育还原为培养“完整的人”,他们才会带着自信与力量走向真正的未来。
育儿路上,你不是一个人在艰难前行,加入由父母组成的互助群!
你不仅可以获得鼓励安慰,还能得到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同时,我也会持续输出个人教育经验和咨询中的案例分析。
请加我工作微信入群!
我是jolie,曾有11年互联网大厂HR工作和管理经验,现已转行成为一名心理咨询师,擅长个人成长、职业规划、亲子教育和关系咨询。目前专注认知行为治疗,擅长解决焦虑和抑郁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