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向未来的课程”
ZJUSOM
“我们给管道装上‘神经’与‘大脑’,让它能自己感知、思考、预警,甚至自己解决问题......”
前不久,一个亮眼的“工业AI智能感知项目”出现在2025浙大求是科创星辰MBA微辅修项目开班仪式上。该项目运用“声光融合感知+AI算法”核心技术,打造新一代智能工业感知与诊断系统,能更高效、高质量地解决工业场景中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
![]()
项目技术:管线米级精度监测管道故障
不同寻常的是,该项目由浙大管院老师联合浙大科技园、不同学科资深老师团队,带领浙大非全日制MBA学生与来自理工农医不同学科的求是科创星辰MBA微辅修项目学生共同完成,是产学研融合与多学科交叉会聚的成果。对于目前取得的阶段性成果,该项目的校外行业导师、浙江探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储博士表示非常满意。
“这些成果对探灵科技而言,价值是非常现实和直接的。我非常认可这种以实战为导向的行动学习模式。”
![]()
“工业AI智能感知项目”校外行业导师在开班仪式上作成果展示
王储博士提到的“行动学习模式”,正是浙大管院今年探索的一种基于产教融合的新型交叉课程模式。
2025年4月,该课程招募了由浙大非全日制MBA学生与来自理工农医不同学科的求是科创星辰MBA微辅修项目学生组成的四支跨学科团队,在浙大多学科老师与校外行业导师的指导下,针对包含“工业AI智能感知项目”在内的四个产学研项目开展科技成果转化,通过“行动学习”这种实战模式,赋能技术创新与商业价值实现,服务国家“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战略部署。
![]()
同学们参与科技成果转化的四大产学研项目(点击图片放大查看)
如今,课程已圆满结束。那么对于这种新型交叉课程模式,同学们体验如何?在产学研合作与行动学习中,他们收获了哪些成长?【向未来】11月特别策划专题二“向未来的课程”,一起来看这种新型交叉课程模式有何特别之处。
![]()
“作为连接学术研究、产业需求与人才培养的重要桥梁,这种学科交叉行动学习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的边界,让我们能够真正走进企业现场,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锻炼能力、整合知识,以‘学以致用、用以促学’的闭环激发我们的创新潜能,我很喜欢这样的课程模式,很有前瞻性与现实意义!”
求是科创星辰MBA微辅修项目第三期学生、浙大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刘胜男是“工业AI智能感知项目”小组中的一员,作为非商科学生,她在此次项目中与武飞州、陈紫薇、吕杭榕、刘安剑等浙大MBA队员交叉协作,共同交出了三份“实战答卷”:优化完成探灵科技产品宣传册,让技术优势展示更贴合客户需求;针对恩智浦公司厂房夹层巡检需求,输出了定制化机器人解决方案;梳理出项目制转产品化的核心路径,形成标准化产品模块建议。
![]()
“工业AI智能感知项目”团队到恩智浦公司实地调研
他说,在产教融合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实战”中,我收获了专业认知、跨学科整合与视觉表达、团队写作与客户沟通等多维度的成长,尤其是“如何从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将复杂技术转化为可感知的商业价值。”
陈紫薇、吕杭榕、刘安剑等项目组员们也认为,这种以真实问题驱动、校内外双导师共育、价值可验证的行动学习课程,给了他们通过多学科交叉合作解决实际商业问题、提升多维能力的宝贵机会。“这种课程模式打破了课堂和产业的‘墙’,让我们带着理论工具直面工业场景的复杂性。过去我只关注‘产品合格与否’,现在会主动思考技术如何精准满足客户需求,实现了从‘单一质量管控’到‘全链路价值思考’的蜕变。”刘安剑说。
作为组长,武飞州表示,这同样也是一次战略领导力的深度实践。“这种模式让我们直面技术与市场的双重不确定性,学会在未知中创造,提升了应对不确定性时代下的战略领导力和在复杂系统中构建协同、引导创新的能力,这正是未来产业领袖所应具备的素质。”
![]()
“工业AI智能感知项目”团队组织讨论会
“基于GCN架构的结直肠内视镜识别系统项目”小组的同学们也有类似感受。项目中,他们依托各自学科优势共同基于对市场的深入调研完善商业计划,优化“技术研发 - 临床验证 - 产业适配” 等具体细节,在校内外老师的指导下推动基于GCN 模型的结直肠镜筛查技术落地。这个过程中,他们收获了专业能力、思维模式及行业视野方面的多维成长。
“过去我了解过相关理论知识,但大多停留在文献解读、数据集模拟分析层面,从未真正与临床筛查场景、产业实际需求结合。此次课程给了我在实战中‘沉浸式成长’的机会! ”求是科创星辰MBA微辅修项目第三期学生、浙江大学医学院博士生刘云云说,“此次课程让我学会跳出‘纯学术思维’,从技术、临床、商业、政策四维度分析解决问题,也让我明确了‘用数据技术连接行业各环节’的职业方向。”
![]()
“基于GCN架构的结直肠内视镜识别系统项目”小组成员们在行动学习中的合影
“这次课程搭建了一个极为难得的跨学科商业实战平台,让我们可以将不同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深度融合,学会以多学科交叉融合与创新思维去解决实际问题......”项目组成员、浙大MBA学生张璐与陈雨霏异口同声说。
![]()
“新型生物材料及医疗器械产业化项目”小组同学与浙大多学科老师交流并合影
![]()
对于缺少实践经验的同学们而言,将理论与想法转化为实践成果的过程很容易遇到瓶颈,尤其是在验证技术可行性、市场真实性等方面。为了帮助同学们顺利度过“难关”,此次课程为四个项目分别配备了四支资深导师团队,由浙大交叉学科教授团队与校外行业导师、浙大科技园孵化专家组成。
从策略分析到数据验证,再到落地实践,他们在课程中基于对项目的深入了解与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实践经验,对同学们进行全过程指导。对于同学们的表现与新课程模式,他们给出了高度评价,尤其是各项目对应的企业导师。
“这次的课程不仅促进了学生的成长,也反向推动了企业在战略与管理层面的提升,为我们后续的数字化产品推广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论支持。”“工业AI智能感知项目”校外行业导师、浙江探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储博士表示,同学们在真实产业场景中的快速学习与落地能力令他印象深刻,在项目中交付的成果也非常有实效,比如对智慧管网产品价值链的梳理、从客户痛点出发的应用场景再定义,及对数据驱动决策的管理建模。
![]()
图片来源:©千库网
“他们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界定了‘从技术创新到工业赋能再到本质安全运维’的闭环逻辑,使我们的技术更贴近市场需求,让商业化路径更明朗;他们提出的一些建议已在公司内部落地实施,显著提升了我们与客户的沟通效率和项目管理水平。”王储博士说,“这种课程模式展现了‘产学研融合’与多学科交叉融合带来的力量,希望未来能与浙大管院继续深化合作,让更多学生走进产业,将理论转化为成果,赋能中国工业智能与数字化转型发展。”
“基于GCN架构的结直肠内视镜识别系统项目”校外行业导师、杭州维视宝医疗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黄予怀博士也表示,同学们表现非常出色,展现了学科交叉融合的团队优势。他们将技术实现、商业逻辑与用户体验相结合,让项目在技术、市场和商业等多个维度得到扎实论证,形成了“1+1>2”的创新合力与思路推动。“当今时代迫切需要复合型交叉人才,而这一课程模式正是培养此类人才的高效路径。它让学生跳出课本,在真实商业环境中整合资源、解决问题,不仅深化了专业能力,更学会了跨学科协作与融合。”
![]()
图片来源:©千库网
作为该项目校内指导老师,浙大管院副院长杜健教授表示,此次课程中同学们的表现超出预期,凸显了MBA学生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关键赋能作用。未来,我们将以学院“学科交叉BEST战略”为引领,继续深化这种新型交叉课程模式,组织更多不同学科背景的同学以学科交叉融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加强与国家战略型新兴产业、未来产业领域的重点企业合作,以基于“产教融合”的新型学科交叉课程模式,培养更多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赋能国家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
![]()
“基于GCN架构的结直肠内视镜识别系统项目”校内指导老师、浙大管院副院长杜健教授
![]()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当下,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融合发展,培养能够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的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是高校肩负的重要使命。
而这正是近年来浙大管院举全院之力在做的事。在浙大管院看来,跨越学科、学院边界,培养具有科学家精神和企业家精神的管理人才,是商学教育的必由之路。
为此,浙大管院于2024年率先提出并落实“学科交叉BEST战略”,开展九大战略行动,引领商业、工程、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融合与互融互促。其中,多项战略行动与课程创新有关,如推出“求是科技前沿与创新产业前瞻”“求是人文与新商业文明”系列课程;联合理工农医学院共建“学科交叉创新产业课程”;还有此次打造的基于产教融合的“学科交叉行动学习”课程模式。
![]()
2025年“求是科技前沿与创新产业前瞻”课程
![]()
“求是人文与新商业文明”课程启动仪式
![]()
学科交叉创新产业课程申报答辩会
这些持续跨越学科、学院边界的课程创新,不仅为同学们打造了一个开放、融合、创新的学习生态,让他们有机会打破学科壁垒,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中勇于探索,成长为既懂科技又善管理、兼具科学家精神与企业家精神的未来领袖,还为科技成果转化、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了新能量。
如此次浙大管院联合浙大科技园、医学院、建工学院、高分子系、控制学院的资深老师团队共同开展的“BEST学科交叉行动学习”课程,来自理工农医不同学科背景的24名同学在交叉融合中激发创新潜能,为推动数智工业、数智医疗与新型生物材料、低碳建筑等项目的科技成果产业化贡献了智慧与力量。
![]()
近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其中提到“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要“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快重大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可见,迈向“十五五”,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仍是重中之重。
面向未来,浙大管院将秉承“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理念,持续跨越边界、创新课程模式,以学科交叉会聚与产教融合,为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与加快中国式现代化培养交叉复合型拔尖人才;以“学科交叉BEST战略”的深化落实,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良性循环,发挥管理科学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中的重要引擎作用。
采访编辑:段婷
审核:佟庆、杜健、林依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