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公何许人?汉初处士也。大汉初定,刘邦怕其私生子刘肥不容于吕雉,就把刘肥封为齐王派到了东海边上的齐国。知子莫若父,刘邦知道自己的儿子有几斤几两,就派了一个能臣曹参为齐相辅佐之。曹参来到齐国,抬望眼,尽是战争创伤,”城垣夷毁,生民凋敝’,社会残破达于极点。曹参知道单凭一己之力难以辅佐好肥哥,于是遍访能人奇士,崇尚老庄的处士盖公应运而出。据史载,在盖公的辅佐下,一年后齐国大治,名相的帽子戴到了曹参的头上。
说来不由人相信,盛情之下,盖公为曹参开出的治国方略竟然是“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说白了就是老百姓的事由老百姓自己决定,官府不要干预,此招很得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的真谛。
大汉相国萧何之后,曹参籍治平齐国的资本一跃升为大汉国的二号人物。他携治理齐国的经验,“萧规曹随”,大汉帝国百废中崛起。当时的老百姓作歌颂扬曹参曰:“萧何为法,较若划一;曹参代之,守而无失。载其清净,民以守壹。”整个一个“不作为”的官僚形象。在今日风风火火的公仆们看来,简直不可思议:没有新思维,没有新举措,没有大动作,何来大成绩?但是大汉就是凭借曹参的“而民自定”的国策不但从战争的废墟上站了起来,而且天下大治出现了至今为人乐道的“文景之治”。
一千多年后,苏轼知密州。初到密州,这位北宋文人看到的是“三年东方旱,逃户连欹栋”。田野荒芜,百姓流离,社会惨破。这与曹参看到的齐国大致相似。如何下手?苏东坡在密州衙门里,“治新寝于黄堂之北,易其鄙陋,达其壅蔽,重门洞开 ,尽城之南北,相望如引绳,名之曰‘盖公堂’”。好家伙,在衙门正中建了盖公堂,坐堂上,能洞察全城,人站在城的中心位置,可以仰望盖公这位处士。苏东坡并为之写了《盖公堂记》,在文章的结尾写道:“一切与之休息,而天下安。”苏东坡在密州“处之期年”,密州百姓“面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这与初到密州时相比,变化可谓大矣。
汉初的曹相国,北宋的苏东坡,在治国治民上可谓心心相印,他们二人成功的政绩证明了盖公的“治道贵清净,而民自定”的治国之术不只在刘汉可治国,在赵宋亦可安邦。其实大家都明白:老百姓还有不希望种好地过好日子的吗?
不知今日的衮衮诸公大小公仆们借鉴了三位没有,其实借鉴与否或是借鉴多少似乎无关大局,我等闲操心而已,只是希望别太折腾我们就好。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