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PP评论是国家高端智库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台
![]()

IPP新书推荐
![]()
“IPP中国公共政策前沿研究”系列丛书——
Nationalism or Cost-Benefit Analysis in Perception: The Logic of China's Foreign Policy Choices in Bilateral Dispute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中译名《民族主义抑或是认知中的成本收益分析:后冷战时代中国在双边争端中的外交政策选择逻辑》)
【出版时间】2025年10月
【书号】9789819507672
【出版社】帕尔格雷夫·麦克米伦(Palgrave Macmillan)出版社

作者简介
![]()
徐伟钧 博士
徐伟钧,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助理研究员。博士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东亚研究系,此前先后在复旦大学获得国际政治学士学位和国际关系硕士学位。他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东亚国际关系、民族主义、中国外交及中美关系。

内容简介
很多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大众民族主义因其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可能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影响中国政府的外交政策选择,尤其是在中国政府日益依赖民族主义来维护其政权合法性的背景下。
作者在书中为中国在双边争端中的外交政策选择构建了一个分析框架,强调了三个因素的影响:中国对双边关系重要性的认知、对争端所涉利益优先性的认知,以及对争端严重性的认知。通过一系列案例研究,作者证明了中国大众民族主义对政府政策的影响是有限的,反驳了部分西方学者对中国的错误解读。

本书序言
本研究探讨了1992至2022年期间,中国在双边国际争端中外交政策选择的强硬程度变化。研究首先回顾了学界关于中国政府为什么在国际争端中采取强硬外交政策的解释。为了回应强调民族主义对中国外交政策影响的流行观点,本研究分析了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及其对中国政府外交政策选择的影响。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可分为两种类型:官方民族主义和大众民族主义。西方学界流行的观点认为,大众民族主义,由于其相当强的社会动员能力,可能具有通过自下而上的方式影响中国政府外交政策选择的潜力,尤其是在中国政府日益依赖民族主义来获取政权合法性的背景下。
通过考察中国政府经济绩效的变化以及大众民族主义社会动员能力的变化,本研究发现1992年至2022年间,中国政府主要面临两种情境。
第一种情境大致在1992年至2012年间,当时中国政府能够维持良好的经济绩效,同时大众民族主义具备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第二种情境大致在2013年至2022年间,中国政府能维持的经济绩效相对有限,而大众民族主义的社会动员能力显著减弱。研究发现,在本书涵盖的时间范围内,民族主义的影响不足以解释中国政府在双边国际争端中所采取外交政策的强硬程度。
本研究假设,在研究涵盖的时间范围内,中国政府是一个理性行为体,其在争端中的外交政策决策是理性且一贯的。这一假设在本研究的所有案例中均成立,因为中国的最高领导人受到集体领导体制的结构性约束,并且没有出现过中国多数政治精英认同非理性、对抗性民族主义情绪的情况。
基于此假设,本书构建了一个关于中国在双边争端中外交政策选择的分析框架。该分析框架包括三个自变量和一个因变量。因变量是中国政府在双边国际争端中所采取外交政策的强硬程度。自变量包括:中国政府对该特定双边关系重要性的认知、对争端所涉各项利益优先级的认知,以及对争端严重程度的认知。
本书将此分析框架应用于对以下争端的分析:中日之间的8起争端(涉及钓鱼岛问题及历史问题)、中美之间的14起争端(涉及台湾问题、经贸问题及美军侵犯中国主权问题)、中韩之间的6起争端(涉及安全问题、渔业问题及历史问题)。
通过对这28起双边国际争端的分析,本书发现,在其他变量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对于特定双边关系重要性的认知,与其在双边国际争端中所采取外交政策的强硬程度呈负相关;而中国政府对于争端所涉利益优先级的认知,以及对于争端严重程度的认知,则与其在双边国际争端中所采取外交政策的强硬程度呈正相关。
(以上内容由编者翻译自本书英文版序言,内容有所删减)

【本书目录】
前言
Front Matter
第一章 导论
Chapter1 Introduction
第二章 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及其对中国外交政策选择的影响
Chapter 2 Contemporary Chinese Nationalism and Its Influence on China’s Foreign Policy Choices
第三章 中日争端中的中国外交政策选择
Chapter 3 China’s Foreign Policy Choices in Sino-Japanese Disputes
第四章 中美争端中的中国外交政策选择
Chapter 4 China’s Foreign Policy Choices in Sino-United States Disputes
第五章 中韩争端中的中国外交政策选择
Chapter 5 China’s Foreign Policy Choices in Sino-South Korean Disputes
第六章 结论
Chapter 6 Conclusion
附录
Back Matter
【关于“IPP中国公共政策前沿研究”丛书】
“IPP中国公共政策前沿研究”英文丛书汇聚原创研究与理论创新,致力于为中国公共政策这一瞬息万变的领域提供一些全新洞见。该系列的作者多为中国本土学者,或受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委托撰写,立足于中国的社会实践,从丰富的在地经验中提炼实证发现与理论启示。
丛书对“中国公共政策”的定义宽广,涵盖社会、经济、科技及对外政策等诸多方面,鼓励以跨学科的视角研究公共政策,重点关注中国南部地区,尤其是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充满活力与创新精神的中国“增长极”。
IPP团队力作|《决策咨询制度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研究》
从国际秩序、地缘政治及地缘经济探讨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书单 | 郑永年教授9本著作,带你看清当下与未来
关于IPP
华南理工大学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个独立、非营利性的知识创新与公共政策研究平台。IPP围绕中国的体制改革、社会政策、中国话语权与国际关系等开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知识创新和政策咨询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开放式的知识创新和政策研究平台,成为领先世界的中国智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