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现行的国际秩序源于二战后的共识,虽不完美,但带来了相对稳定与繁荣,促进了去殖民化、多边合作与公共产品供给。但当前美国等一些西方大国提供公共产品的意愿下降,国际秩序亟需变革,以避免重蹈冷战覆辙,陷入保护主义与“零和”博弈。构建新秩序的关键在于达成新共识,提升公平性与开放性。大国应履行全球责任,带领其他国家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共同挑战。
本文为中国观察智库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
作者:董云裳
(Susan Thornton)
耶鲁大学法学院蔡中曾中国中心高级研究员
美国前代理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助理国务卿
我们所熟知的全球秩序,基本上源于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动荡与共识。当然,这个“共识”并不完美:冷战期间,大量资源被投入到两个超级大国集团之间的意识形态与军事对峙中,在争夺地缘政治影响力的过程中爆发了多次冲突。双方都把军备竞赛与力量投射放在首位,却忽视了社会的发展。
但不可否认的是,和两次世界大战之前,列强争夺全球帝国霸权的格局相比,二战后的国际秩序还是更好、更稳定、更繁荣。它带来的许多好处如今看来稀松平常,比如去殖民化、建立多边机构、制定规则应对跨国问题,以及在大国间达成威慑与合作的平衡。
现代国际秩序的另一特征是,大国愿意为全球提供规模空前的公共产品。冷战期间,美国、苏联和其他国家通过联合国体系及其他多边机构做出了此类贡献。随着苏联解体与冷战结束,国际秩序进入“单极时刻”,全球贸易网络不断扩张,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成为全球公共产品的主要提供者。
这些公共产品包括国际标准、公共卫生、粮食援助、难民救助、全球公域保障、环境保护及维和行动等。它们的效益可被各国无偿享有,且分配有时并不均衡。如今,一些大国为提供这些公共产品承担成本的意愿已大幅降低。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特朗普认为,美国没有从这些公共产品中获得相应的收益。这种观点是否正确,只有历史学家才能给出确切答案。但值得注意的是,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MF) 的数据,2025年的美国仍是迄今为止主要大国中最富有的,人均GDP接近9万美元。因此可以看出,就目前而言,美国似乎从现行的全球秩序中获益颇丰,此外,欧洲及东亚地区(包括中国)也是这一秩序的受益者。
尽管现行的全球秩序让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过去80年间,它使大量人口摆脱了战后动荡与贫困,但仍有不足。显而易见,这一秩序如今到了必须变革的时候。变革的动力一方面来自对提升平等性与公平性的诉求,另一方面来自对这些诉求未来可能引发风险的担忧。
有人说:“大乱才有大治。”历史上,大动荡时期过后,可能诞生一种新的、更开明的全球秩序,但当今时代的环境与过去任何时期都不同。当今世界的紧密关联性与现代武器的强大破坏力,意味着当前全球秩序的变革必定是关乎人类生存的关键转折。如果采取“零和博弈”式的争夺,原有秩序带来的成果很容易付诸东流,进而导致资源浪费、环境破坏乃至世界大战。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要避免这一局面,关键在于就全球秩序达成新的共识。那么这个新共识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有人认为,两个对立集团的雏形正在显现,这让人回想起冷战时期的两极体系。但中美不应走向对立,陷入事实上的“西方与非西方”的较量。一些人对曾经的两极时代充满莫名的怀念之情,罔顾两极体系对社会发展与民生福祉造成的巨大破坏。
当前另一趋势是碎片化。许多国家认为,必须将关键生产资料掌控在本国境内,以确保能够持续获取这些资源。但如果所有国家都争先恐后地追求经济生产自给自足,结果只能是所有国家变得更贫穷,导致一种“多输”局面。
毫无疑问,构建稳定、健康的全球秩序,关键在于提升其开放性与公平性,而这又取决于全球经济发展与商业往来方式的革新。问题在于,如何在构建更公平的全球秩序的同时,避免出现我们常说的“把孩子和洗澡水一起倒掉”的情况——即不分精华糟粕全盘否定,既摒弃全球化的弊端,又丢掉其益处?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但当前一些国家采取的安全化与保护主义措施显然不是正确答案。多边机制将发挥积极作用,比如经合组织 (OECD) 提出的《全球最低企业税率协议》,以及其他旨在遏制税收管辖权套利行为的举措——包括提高税收要求的透明度。提高数据报告的透明度与数据标准的执行力度,也将有所助益,同时还能强化IMF在监测全球宏观经济健康状况方面的作用。
但归根结底,发展取决于对人力资本与教育的投资。无论是富裕国家还是贫困国家,政府在医疗体系、学校及社区建设方面都普遍存在投资不足的问题。如今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此类援助显著减少,更是令这一情况雪上加霜。
要构建更稳定、更平等的全球秩序,考验的是大国能力和责任。这些国家必须加大国内人力资本投入,确保从当前秩序中获益最多的群体遵守公平的社会契约,同时还必须为全球公共产品做出重大贡献,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人类所面临的日益严峻的共同挑战。
![]()
图片来源:中国日报
本文原文发表在中国日报国际版,原标题为 "Birth pangs"
文章观点于中论及
出品:中国日报中国观察智库
责编:杜娟 栾瑞英
编辑:张钊
实习生武昕欣亦有贡献
![]()
![]()
中国观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国日报旗下的传播型智库,汇聚全球中国问题研究的意见领袖、政商精英和学界翘楚,建设全球中国议题“朋友圈”;集纳海内外“最强大脑”的权威观点,建成内容具有聚合性、权威性和工具性,传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台和中国议题最权威的风向标。
我们关注的重点议题包括国际关系和全球治理、经济、科技、人口、气候环境、卫生健康、粮农土地等。欢迎国内外专家学者和机构同我们联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关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电话:+86-10-6499585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惠新东街15号
www.chinawatch.cn

好看,请点 [分享] [点赞] [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