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环境网)
转自:中国环境网
从兴化水乡的青砖黛瓦,到高邮湖畔的粼粼波光,地域的距离从未冲淡家风的温度;从母亲案头整齐的账本,到我手中精准的监测仪器,不同的岗位却延续着同一份“较真”与“赤诚”。
小时候总觉得母亲“太较真”。她做了30年会计,账本上的每一笔记录都要反复核对,哪怕几角钱的差额,也要翻遍凭证找到缘由。有次我趴在桌边看她加班,忍不住说:“这么小的数,差不多就行啦!”母亲却停下手头的事,指着账本说:“账错了能改,良心上的错改不了。做事哪能‘差不多’?”那时我似懂非懂,只觉得这份执拗有些“小题大做”,直到2020年初入职场,第一次独立做水质分析——试剂滴多一滴要重来,仪器校准差一点要重调,才隐约触碰到“精准”二字的重量,也悄悄把母亲的执拗,放进了自己的工作里。
2023年,我带着在江苏省泰州环境监测中心积累的经验考入扬州市高邮环境监测站,专业对口的优势让我很快熟悉了工作流程,但真正的考验,在现场监测的“实战”中。第一次爬30米高的企业排气筒,钢梯在风中微微晃动,脚下是悬空的,手里的监测仪器却要稳稳对准采样口,那一刻我想起母亲核账时紧绷的侧脸,攥着仪器的手不由得攥得更紧;第一次去高邮湖采样,船在浪里颠簸,水样瓶不能有半点倾斜,我蹲在船头护着瓶子,忽然懂了母亲说的“半点不能差”——她的账里藏着责任,我的数据里,藏着高邮的绿水青山。
如今奔走在高邮的厂区、湖边,爬排气筒时会记得系紧安全绳,测湖水时会仔细记录采样深度,这些“较真”的习惯,早已成了刻在骨子里的本能。每次采样结束,我都会像母亲整理账本那样,把监测记录逐页核对,确保每一个数字都真实可溯。作为一名95后监测员,我知道,我走过的每一步监测路,都是对母亲家风的传承;而这份藏在执拗里的责任,也会一直陪着我,守护好高邮的蓝天碧水,让每一组监测数据都经得起时间和生态的检验。
作者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高邮环境监测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