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口县河鱼社区,有这样一位普通却不平凡的妇女——范知琼。58岁的她,用一双操劳的手、一颗坚韧的心,默默扛起了两个家庭的重担,十余年来如一日照料聋哑大哥、抚养其儿辈孙辈,以无私大爱诠释了“孝老爱亲”的深刻内涵,成为邻里口中的“主心骨”,更用实际行动为家庭立下了一条代代相传的淳朴家风。
![]()
范知琼为哥哥剃胡子。李官芮摄
一肩挑起两个家:长姐如母写大爱
范知琼出身普通农家,丈夫在外做清洁工,月收入仅4000元,儿子在工厂务工,孙子孙女尚在求学阶段,家庭经济本就拮据。她本人常年体弱多病,每年医药支出近万元。然而,2024年母亲去世后,面对74岁聋哑大哥无人照料的困境,她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将大哥接至家中。
大哥为三级听力残疾,患有肺气肿等多种慢性病,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尽管政策允许其入住敬老院,但范知琼坚定地说:“敬老院再好,也比不上家里的温度。他是我亲哥,只要我还能动,就不能让他孤单。”更令人动容的是,她还主动抚养大哥的孙子长达11年,从孩子3岁起便视如己出,如今孩子已14岁,在她的呵护下健康成长。
“长姐如母”,这四个字在范知琼身上被赋予了最真实的注解。
精细照护显真情:无声世界里的默契守护
范知琼的一天从清晨6点开始。为孙子准备早餐,7点送孙女上学,8点回家为大哥烹制软烂易消化的饭菜……她的生活像一张精密编排的时间表,每一分钟都系着牵挂。
大哥因聋哑无法言语,稍有不慎感冒便可能引发严重肺部感染。为此,范知琼日夜操心:白天定时拍背祛痰,清理痰液;夜间常起身查看呼吸状况。大哥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她便能读懂其需求——是渴了、冷了,还是想翻身。这种长达多年的默契,是时间与爱沉淀出的奇迹。
即便自己身体欠佳,她仍坚持为大哥擦身、换衣、预防褥疮,定期带他就医。邻居们感慨:“她像上了发条的钟,从不喊累,从无怨言。”
精打细算渡难关:穷日子过出暖光
家庭收入有限,医疗支出沉重,但范知琼从未让生活失序。丈夫和儿子的工资主要用于家用和孩子学费,社区也为大哥申请了残疾人补贴和低保,缓解了部分压力。她精打细算,节衣缩食,却从不让亲情打折。
“钱少不怕,心齐就能熬过去。”这是她常挂在嘴边的话。她用乐观感染家人,丈夫主动分担家务,儿子每月省下工资寄回家中。一家人虽不富裕,却其乐融融,彼此支撑,形成了“困难面前不低头”的家庭精神。
言传身教树家风:孝道种子悄然生根
范知琼深知,孝老爱亲不是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代代的传承。她从不刻意说教,却用行动为子孙立下榜样。孙子孙女放学后,经常主动帮“舅公”按摩、陪他看电视;儿子也常说:“妈能扛下这么多,我们年轻人更不能退缩。”
“自己的家人,当然要家人照顾,从古到今都是这个道理。”这是她对孙辈最朴素的教诲。如今,这个家庭已成为社区公认的“模范家庭”。
河鱼社区党支部书记张道宇说:“范知琼家庭虽困难,但家庭和睦、兄弟互助,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践行者。”
范知琼的事迹在当地广为传颂。她常说:“政策虽好,但亲情无法替代。大哥是家人,再难也要让他有尊严地活着。”这句朴素的话语,道出了中华传统美德最深沉的力量。(李官芮)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