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少年走入青春期,其实也是成长困惑期。从少年时的幻想,到现实中的迷茫,甚至对未来的恐惧。因为他已经成了“小大人”,渐渐与社会的接触,纷繁复杂之处世艰难,前途未卜,生老病死……空虚感使未成熟的心灵找不到自己的“归宿”,人生扑朔迷离,疑虑增多,而影响其轻松愉悦、纯朴善真,甚至心灵成长,因而谁来破壁或破冰。
![]()
这种迷惑,会给他们带来各种负担,谁来解惑?如何引领走出盲区。其实,家庭、学校、社会应共同承担为青少年“破壁”之重任,给孩子们一个轻松愉悦的成长氛围,让青少年投入全部精力以攻“城”。
![]()
【谁能发现青春“壁障”?】
一般来说,较难发现。如果迷茫表现在情绪上,抑郁寡欢一反常态,细心的家长、老师或要好的朋友或能发现或感觉到。若无细心关注呢?就错过了沟通的良机,而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心灵凝滞或“损伤”?
![]()
还常有这样的误区: 认为孩子或学生是学习负担压抑,并认为很“正常”;还有人认为,有点思想负担很正常;还有一种情况,你看来很正常,没有任何抑郁“表象”,此最容易被师长忽略。
![]()
【咋去发现青春“壁障”?】
我的体会是: 察言观色如果无“果”,我用“生命叙事”之法,通俗说,从关爱角度谈心交流。这有一个前提: 做青少年的知心朋友,情感上无障碍,无拘束感、平等无间。否则,你会深入宝山而空回。
![]()
比如,我的嫡孙,我们俩是“朋友”,关系无长幼之阂,交流无轻重之别,探讨无时间长短。因为我能走进他内心,想他所想,急他所急,做他所不及。今年春季,他在九年级备考的紧张阶段,他把干净整洁的“癖好”都“忘记”了,我默默无语给他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通风窗户开开关关;我驾驶三轮车接送他,总是先下楼,把车从停车场开到楼梯间门口,倒车调头,把车帘拉开,他一到门口,我就先把车帘撩了起来,他毫无障碍上车……一切从他心上考虑。送到学校门口,拉开车帘,让他先下车,我再调头回返。再加一句“过路看车”温馨提示。
![]()
在这种厚爱有加的“大爱无言”的言行举止中,才能走进他的内心深处,发现“壁障”,而势如破竹,让他轻松度青春。
对嫡孙这种做法很地道,那对一般学生咋能关系无障碍?
![]()
“生命叙事法”是心理学之宝。不论上阅读课,还是写作课都要用此法,特别是小学高年级和初中仨年级,我给“生命叙事”定为三大功能: 一、每每找三个或更多的成长中的优点,让同学自己讲就是破“壁”起步,老师也要长善救失;二、把讲出的事例作为写作素材;三、练出了语言表达与思维能力(写真写实是写作“发展等级”分数的重要依据)。这样上课,学生在轻松愉悦中一举多得。如此训练,你就会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
这种心理学成长法,正好与郭文斌先生的“现场感”训练吻合。
![]()
【剥皮讨论“壁障”能破】
嫡孙已入了高一年级,由于中考前,我用“生命叙事写作法”,辅导他写了五篇模考写作。中考成绩,应该是写作使他语文成绩最高。
家花不香野花香,以前从来不听我的课,可到了暑假就一直跟班听我的课。
![]()
上周六,我考虑周末作业多而紧,征询他的意见,他继续上我的阅读与写作课。本来课程安排是三节连上 : 阅读第一节课,写作是“生命叙事”一节,下一节当堂写作,课末交稿。
家长和教师须有敏感而随机应变之能力。课外阅读他选的是《百年孤独》,世界名著,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先读(备课)。我一读,敏感告诉我: 他心有较重的孤独感,为逃避现实,而阅读此小说,“妄想”陶醉于情节之中,而麻痹自己的孤独之苦。
![]()
我当即调整教与学的内容与教程。上课伊始,先讨论文学巨著《百年孤独》。先让他开口,谈读本书的目的。然后,我对小说作概括性分析,引领他“认识”名著: 从“文”的角度讨论该小说有精典高妙的笔法;然后从“学”的角度讨论其思想意义与时代价值: 首先分析小说为“自然主义笔法”,是暴露文学类,揭露了西方性解放(同胞兄妹之间婚恋成夫妻),还暴露了西方某国度的假民主一一选国王时自印选票而投,以假乱真……
![]()
讨论的结果: 你大学毕业之后,“三观”既定,再读此名著应更有意义,他同意本书暂归我“阅读”了。
![]()
课程第二步接下来讨论“你的孤独之苦何来?”他谈了五个观点,真让我振聋发聩:
一、为啥世界仅有五个社会主义国家?且蜕化变质仅存的社会主义国家少之又少。
二、历史上封建帝王多昏聩无德。
三、当今世上有贪腐现象。
四、当今恶人多于善人,且作恶之人儒家经典都能给粉饰成善人。
五、当下我的努力,是在目标支撑下,可是……孤独而无友。
![]()
啊一一我明白了: 少年的孤独之苦,都来自于社会上那些“猎奇”的舆论的污染。
现场对他的五大“孤独”之成因针对性讨论。我提“题”他思考,层层辩驳,步步深入,拨乱见真,他反说我正辩,启迪思考。用了一节课,点点见真,触动心弦。但不可能一次性“拔根”,只会一石击开千层浪,让他照单承收,慢慢琢磨甚至终身消化。
![]()
课后思考: “破壁”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教育的合力所为;而“攻城”则是久久方能为功。
青少年的孤独,家庭的科学引领、学校的善诱关爱,社会的净化与大爱。
郭文斌先生的《寻找安详》与两本弟子规《解读》与朱柏庐治家格言《解读》,真是廓清邪污与治世良药。(河南安阳 王瑞喜)2025年10日25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