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按:
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感恩,对神的尊崇信仰,从“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抟土造人”“燧人氏钻木取火”等古代民间故事中都能明显看出。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这种崇拜信仰也延伸到了各行各业之中,先后出现了许多“行业神”,有的是掌管此项事业的神灵,有的则是对某项事业有显著贡献的人,譬如:海神妈祖、茶圣陆羽、酒神杜康、药王孙思邈等,百工技艺,各祀一神为祖。而陶瓷业也不例外,尊崇的行业神被称为“窑神”。
在中国古代陶瓷工匠们看来,能够烧制出一窑精美的瓷器,犹如神助,所以要感谢“神灵”的辅佑,因而出现了敬奉“窑神”的习俗。窑神,也称窑王爷,民间传说,每年的腊月十八日是窑神的生日,也是祭祀窑神的节日。如今,虽然社会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更先进的技术,但窑神信仰依旧在陶瓷工匠们心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刘占江
一、文献中的窑神庙及窑神
关于窑神的身份众说纷纭,目前为止有文字明确记录最早的窑神是德应侯。1954年,我国著名古陶瓷专家陈万里、冯先铭到陕西黄堡镇调查耀州窑遗址,发现了一块“德应侯碑”,碑上记载,宋神宗熙宁年间(1068年—1077年)“尚书郎阎公作守华原郡(耀州)”,时人和政通,上奏朝廷将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当地人张隆等在德应侯庙立了一块碑石,纪念此事,这块碑便是德应侯碑。
![]()
▲ 宋神宗元丰七年德应侯碑
在我国历史上被奉为窑神的不只是“德应侯”,各地有各地的窑神,甚而个别地区一个地方竟然供奉有好多个、好多种窑神,而且各自都有各不同的说法。譬如:景德镇最早信仰的主窑神是宁封子,明代万历年间,景德镇又出来第二位窑神,则是一位风火师——童宾。这是因为在明朝万历年间,太监潘相奉皇命抵景德镇督造大龙缸,因器大难成,烧造许久,终不成功。潘相急煞,残害窑工,工匠们受饥苦,被鞭笞。童宾悯同役之苦,以骨作薪,舍身跳窑殉火,乞求龙缸烧成,翌日开窑一看,龙缸竟出奇地烧成功了,尽管童宾舍身祭窑只是一个传说故事,但窑神庙确实供奉着这样一位风火神。
禹州市神垕镇窑神庙,大殿内供奉着三尊主神,中间一尊为土山大王,司土之神,据《竹书纪年》记载,司土之神是舜。左边一尊为伯灵仙翁,根据史料考证,是东晋永和年间(345—357年)有寿人,名林,是一位能工巧匠,为神垕古代制瓷业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所以被神垕的窑工奉为工艺之神。右边是司火女神,人称“金火圣母”。
据了解:湖南长沙铜官窑工匠们,将舜帝当成自己的窑神;山西大同,将殷郊奉为窑神;福建德化窑将林炳奉为窑神;山东淄博博山窑将山神、水神、风神、火神皆奉为窑神,而淄博淄川区龙泉镇将范蠡奉为窑神;安徽省淮南大通窑将太上老君奉为窑神;山东枣庄地区竟然有许许多多、各式各样的窑神。总之,林林总总,不可胜举。
二、古代汝窑窑神庙及窑神调查
全国各瓷窑口,虽然供奉的窑神不尽相同,但是均有自己的窑神庙,而始烧于唐,盛名于北宋,并誉为“五大名窑”之首的汝州汝窑,在历史上是否也存在过窑神庙,而庙内所供奉的窑神又会是谁呢?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与深入研究。
在汝州有位清康熙丁未科进士,他叫任枫(1621—1681年),字木庵,号䂩庄,曾任山西灵石知县,多惠政。他所编著的《风穴志略》,是千年名刹风穴寺现存的最早寺志。任枫在《重修温泉汤神庙碑记》(见于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古迹志》)中有这样一段内容:“又闻城之南有‘尧王庙’。讯其故,则陶埴者之所为也。夫陶之为,此窑神耳,亦獭祭鱼,豺祭兽,不忘本之义也。”大概意思是说:在汝州城南(当指北宋古窑址——严和店)有座“尧王庙”,它是当地烧制砖瓦(陶瓷)工匠们,为回报与感念“尧王”庇护保佑而为他修建的窑神庙。
![]()
▲ 清《重修温泉汤神庙碑记》:汝州温泉汤神庙
据史料记载:尧王,是指五帝之一的“尧帝”,为传说中父系社会后期“陶唐氏”部落联盟领袖,名放勋,史称唐尧,都平阳。尧王开创禅让制;设立诽谤木、谏言鼓;治理水患;颁授农耕时令;制定四时成岁。因其功业卓著,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被称为华夏民族的文明始祖。
严和店是北宋古窑遗址,具体位置在汝州城西南十余里,蟒川河之阳,蟒川镇严和店村。2013年5月,被国务院核定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近年,在严和店原临汝县汝瓷一厂旧址,发现刻于清道光拾玖年(1839年)的《重修西慈氏寺大佛殿白衣殿【天王殿碑记】》残碑。上有:“······虽不知创建何时,而龙山居右而虎山在左,前囗囗······蒋姑囗,俨然形胜地也。······”等内容。据一位曾在临汝县汝瓷一厂干过的朱姓老人说:我当时进厂的时候,见到院子里还有(寺庙)房子呢。说明此碑为西慈氏寺所有,也就是说此处曾有一座叫“西慈氏寺”的庙宇建筑。
又据兰集利讲:二十年前,此残碑原在院中间地下被挖岀,当时判断为“西慈氏寺”遗址。但后来也有人说此遗址为“窑神庙”遗址,一说“窑神庙”在严和店村西南的山坡上(今严和店村西南半坡菩萨寺)。
再据老教师晋宽回忆:原庙内敬的是老君爷、窑神等神祇,石碑上记载有何年何月建庙、重修、某人某商号兑银多少;各个窑场主要工匠、生产经营、家史等内容。如今还清楚地记得碑上有童、吴、张、赵等姓氏的内容。其中有一个姓吴的家族,一门一代所生九子,后因汝州遭受天灾兵患,被迫无奈流散到洛阳、许昌、江南等全国各地,他们都办起了自己的窑场。
![]()
▲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对窑神的记载
2019年夏,在严和店文化探访中得知了另外与之有关的信息:民国复兴汝瓷厂(今临汝县汝瓷一厂遗址)是建在一座叫“下寺院”的地方,当时庙宇有许多古碑,因建厂碍事把石碑推倒就地挖坑掩埋,传说其中也有窑神碑,说明此庙供奉的也有窑神。
至于临汝县汝瓷一厂遗址,是否真的是人们所说的“尧王庙”,即“窑神庙”遗址,再或者西慈氏寺和“尧王庙”是不是同一座寺庙?个中疑问还有待我们在今后挖掘中进一步取证、证实。
总之,曾有“十里蟒川河、十里大窑厂”之说,并作为汝州境内一个比较繁荣的严和店瓷窑场(作者语:东沟、张公巷、清凉寺、段店等窑场,本文暂不涉及。),在对神灵特别崇拜信仰的北宋时期,不可能没有窑神庙,而窑神庙所敬奉的窑神,依《重修温泉汤神庙碑记》判断,可能是“尧王”,即“尧帝”。
三、德应侯与汝窑渊源
在中国陶瓷历史上,尤其是北宋时期,黄堡镇耀州窑与汝州汝窑二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产品釉色均以青瓷为主,曾与汝、官、哥、定、钧诸名窑并称于世,在青瓷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据南宋叶寘的《坦斋笔衡》记载:“汝州造青窑器……耀州悉有之,汝窑为魁”;清代蓝浦的《景德镇陶录》载:“耀州,今属西安府。亦宋烧青器,色质俱不逮汝窑”;近代许之衡的《饮流斋说瓷》中有:“耀窑······仿汝而略逊。”这些古文献均认为耀窑仿汝。另一种观点认为“既有早期汝仿耀的方面,又有晚期耀仿汝的方面”。黄士斌先生根据汝窑遗址的调查和铜川黄堡镇德应侯碑的立碑时间,推断“河南汝窑和耀州窑都是同时发展起来的”。也同时遭受的是一样命运,于北宋末年因战乱而被毁失传。均以青瓷而闻名于世。
![]()
▲从前也有窑神庙的原临汝县汝瓷一厂(遗址)
那么汝州汝窑窑神,我们是否可以与耀州之窑神一样,也选定为德应侯呢?从《德应侯碑》获悉:德应侯,古耀州黄堡镇之山神。时人在采取陶土、烧造瓷器时,都要供奉山神来保佑自己。久而久之,山神变成了窑神。黄堡镇的山神庙(即窑神庙)本来叫紫极宫。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应耀州知州阎公的要求,将黄堡的窑神封为德应侯。故此,汝州汝窑窑神定为德应侯,从德应侯所在的地点、历史背景与北宋汝州不相适应,并不符合汝州汝窑窑神的选定“标准”及人们对此的习惯认识。
四、赵士皤与萧服
2018年4月11日,在汝州市望嵩路北段提升改造过程中,发现了底部带有“供呈”“臣”“管造”“赵士皤等管造”“臣赵士皤等供造”等字样的素胎碎片、青瓷碎片,充补了汝窑历史资料。之后有学者在《宋史》中,查找到了瓷片上“赵士皤”人物的相关记载。《宋史·世系表二十·宗室世系十五》载:赵士皤(念“坡”)系北宋宗室,为宋太宗第四子商王赵元份之玄孙,曾祖父为信安郡王赵允宁,祖父为舒王赵宗肃,父亲为河内侯赵仲秉。赵士皤一生有三子,长子赵不欺、次子赵不曭、三子赵不斯,赠中大夫。又获悉:赵士皤生于北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癸亥岁七月八日,卒于宋徽宗宣和四年(1122年)壬寅岁八月十五日,酉年四十岁。目前,由于资料乏匮,暂不能肯定赵士皤即是北宋派汝州的督陶官。虽然如此,但以上资料信息,无疑对古代汝州窑神庙及窑神的研究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
![]()
▲汝州市望嵩路北段发现底部带有“赵士皤等管造”“臣赵士皤等供造”等字样的素胎碎片、青瓷碎片
从《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中得知,在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博物馆中收藏有一枚汝窑环形火照,上面用隶书清楚的写着“大观元年岁次丁亥三月望日将作少监监设汝州瓷窑务萧服视合青泑初试火照”33字铭文。火照釉色为天蓝釉,制作精美,大意是“1107年农历三月十五日将作监副长官萧服到汝州视察青釉初试火照”。据《陶记》记载:“火事将毕,器不可度,探坯窑眼,以验生熟,则有火照”。清朝人蓝浦的《景德镇陶录》曾记载:“盖坯器入窑,火候生熟究不可定,因取破坯一大片,中挖一圆孔,置窑眼内,用钩探验生熟。若坯片孔内皆熟,则窑渐陶成,然后可歇火”。火照形状多种多样,有梯形,有三角形,有的是利用残缺素烧胚制作的,上端涂釉,留有圆孔,多片插入座体后放于窑膛,窑工每烧一窑都要用火照验证数次,以实时判断窑内温度或釉的成色。所以,凡有窑址的地方都会有大量的火照遗存。
这个“萧服火照”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明确的信息,即:一是说明当时汝窑在烧新产品时,即有“监窑官”察看试制新釉火照,并作了记录;二是北宋朝廷曾向汝州汝窑派出过一个叫萧服、官职是“将作少监”的陶瓷督造官。
从历史文献中得知:只要是接受“朝廷定制”任务的窑场,在生产过程中朝廷一般都会派有“陶瓷督造官”。譬如:在哲宗元祐年间《官箴》中记载:“仁庙朝有为京西转运使者,一日见监窑官,问:‘日所烧柴凡几灶?’曰:‘十八九灶。’曰:‘吾所见者十一灶,何也?’窑官愕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在烧制官汝几十年前的宋仁宗(1023—1056年在位)时,朝廷即设有“陶瓷督造官”了。
![]()
▲英国大维德基金会博物馆中收藏的汝窑环形火照
近年,在鲁山段店村发现了一批精致的天青釉汝瓷残件(鲁山县宋时属汝州所辖,段店窑即为汝窑),其中带文字的一件器物上写有“萧服火照”等字样。另外,在刻有文字的碗盘类器物底部均有“大观元年将作监督造”九个字的暗刻款识。此批器物应该是经试釉合格后皇家钦定的、造型一致、釉色一致的汝瓷。这些文字内容完全可以与“萧服火照”一并研究。
据《宋史》载:“将作监,旧制,判监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凡土木工匠之政、京都缮修隶三司修造案,本监但掌祠祀供省牲牌、镇石、炷香、盥手、焚版币之事。分案五,置吏二十有七。所隶官属十:修内司,掌宫城、太庙缮修之事······窑务,掌陶为砖瓦,以给缮营及瓶缶之器”。可见,将作监是掌管皇家陶瓷督造的管理机构。
又,《文献通考·将作监》:“宋将作监判监事一人,以朝官以上充。元丰正官名,置监、少监各一人,丞、主簿各一人,掌宫室、城郭、舟车营缮之事”。少监应是将作监的副职,作为将作少监(副职)的萧服,去汝州瓷窑视察窑务是理所当然的分内之举。
再,《全宋文·卷二七七八》:萧服(1057—1112年),字昭甫,北宋庐陵(今江西吉安)人。(仁宗御史)定基孙。元丰五年进士,为越州山阴主簿。移舒州望江令,改宣义郎、知筠州高安县。累迁提举淮南西路常平,召为将作少监。擢监察御史,奉诏作《崇宁备官记》。寻羁管处州,起为吏部员外郎,辽使馆伴、知蕲州。政和二年卒,年五十六。事见胡铨《监察御史萧公墓志铭》(《澹庵集》卷二九),《宋史》卷三四八本传。
再一,据《宋史列传·卷一百零七》《监察御史萧公墓志铭》考证:萧服元丰五年进士,时年23岁。初任山阴县主簿,又升任望江县县令。因其功绩卓越又被选中进入教授宋皇室太宗系子弟的亲贤宅(宫)。任职期满又外调淮汝瓷珍品“西任提举常平,其任内又被皇室“召”为将作少监。
![]()
▲鲁山段店发现的写有“大观元年将作监督造”字样的天青釉汝瓷残件
再二,清末郭葆昌《瓷器慨说·历代名窑》有论:“窑之见于载籍者,莫古于晋之东瓯。次则有元魏之关中洛京。再次为陈之昌南,即今日驰誉寰中之景德镇窑也。自唐而降,窑日以多,不胜繁举。······北宋名窑最多。定、钧、东、汝、官、龙泉、哥弟诸窑南北互峙,后先辉映。……其监窑专官之可致者,太平兴国中则有监越州瓷窑务之殿前承旨赵仁济,大观元年(1107年)则有监设汝州瓷窑务之将作少监萧服。南渡后,修内司官窑制袭旧京。”(注:郭葆昌(1867—1940年),字世五,别号觯斋主人,清末河北保定人。陶瓷制作及鉴定家。早年在北京古玩行学徒,后任袁世凯政府庶务司丞、“洪宪”帝国的陶务监督使,赴景德镇督烧“洪宪瓷器”。曾撰写有《觯斋瓷乘》《瓷器概说》《宋广窑琴考》《项子京历代名瓷谱识》等有关古陶瓷的著作,辑《清高宗吟瓷诗》《唐俊公先生瓷务年表》。去世后,其后人将他生平收藏古瓷大部分捐献给国家,有当时的北平故宫博物院接收。)
五、汝窑窑神定论
至于“尧王”是严和店所敬窑神之说,由于岁月的侵蚀和史料文献的缺失,暂且无法证实,而赵士皤与萧服是出现在北宋汝窑鼎盛时期的、与汝州汝窑有关的两位历史性人物应确信无疑。
然二者相比,赵士皤只是出现于近年在汝州发掘出的汝瓷残片上,并没有见到他是一位朝廷派到汝州任“陶瓷督造官”的任何实质性证据。而萧服其人,从“北宋萧服火照”和《全宋文·卷二七七八》《宋史列传·卷一百零七》以及郭葆昌之《瓷器慨说》等史料上看,已具备叙事的四个要素: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经推断,萧服应在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年),已在汝州为宫廷监造汝瓷,也是至今唯一发现有实物记载的官方委派的陶瓷督造官员。这对研究汝窑历史相关问题,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及文献资料,尤其是对当今汝窑“窑神”人物的确立,具有极其重要的参考与利用价值,其意义颇深。
故此,萧服与赵士皤、“尧王”三者相比较,从以上不难看出,我们应将北宋“将坐少监”萧服,确定为汝州汝窑之窑神,当属顺理成章、理所当然之举。
汝州,千年的陶瓷窑火,生生不熄。汝州窑神庙的重新建设暨窑神人物的重新确立,实为汝州文化方面的一件大事,更是汝瓷工匠们多年来的共同心愿,可谓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如果成行,它将与汝瓷小镇汝瓷博物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定会让汝州古老风光完美再现,让汝瓷更加绚丽多姿、光彩照人。
(按:1、参加研讨人员:杨云超、杨占营、刘占江等。2、参考文献资料:《宋史》、北宋《德应侯碑》《竹书纪年》、南宋《坦斋笔衡》、北宋《官箴》、《陶记》《全宋文·卷二七七八》《文献通考·将作监》《宋史列传·卷一百零七》《监察御史萧公墓志铭》、清末《瓷器慨说·历代名窑》《大维德所藏中国陶瓷图录》、清《景德镇陶录》、许之衡《饮流斋说瓷》、清《重修温泉汤神庙碑记》、清道光廿年《直隶汝州全志》、清《重修西慈氏寺大佛殿白衣殿【天王殿碑记】》《汝州市志》《汝州文史资料》等。如有转发或使用,请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