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的纽约曼哈顿,麦肯锡全球总部的公关团队按下推特发送键时,或许没料到这条 “晒奖牌” 的动态,会在 24 小时内点燃全球职场人的恐慌 ——
配图里,一块刻着 **“OpenAI Top Enterprise Partner”** 的金属奖牌,静静躺在水晶柜里,反射着华尔街的霓虹。文案里写着 “与 OpenAI 的深度合作,让我们重新定义咨询的未来”,但评论区的第一条匿名回复,却像一把刀扎进了所有年轻人的心里:
“你们晒的不是荣誉,是 5000 个刚毕业的孩子,再也拿不到的麦肯锡 Offer。”
![]()
一、Lilli 不是 “工具”,是 “能取代 30% 初级工作的同事”
当我们还在讨论 “AI 会不会取代人类” 时,麦肯锡已经用行动给出了答案: 它的内部 AI 工具 Lilli,已经默默承担了 30% 的初级咨询工作 。
Lilli 不是一个 “只会打字的 ChatGPT”,而是一个 “能跑完整项目流程的咨询师”:
它能在 10 分钟内处理 100 份行业报告,自动提取核心数据、生成市场规模测算模型;
它能把客户的口头需求(比如 “想进入东南亚新能源市场”),直接转化为结构化的项目框架 —— 包括竞品分析维度、风险点清单、需调研的关键问题;
它甚至能模仿资深咨询师的语气,给客户写初步沟通邮件,误差率低于 5%。
“以前我们招 10 个初级分析师,才能完成一个项目的前期工作。现在有了 Lilli,3 个人就够了。” 麦肯锡一位不愿具名的项目经理说,“更可怕的是,Lilli 不会累、不会出错、不会因为加班抱怨 —— 它是‘完美的初级员工’。”
![]()
而这 “完美” 的背后,是 30% 的初级岗位被直接替代 。换句话说:
如果麦肯锡去年需要招 1000 个初级分析师,今年只需要招 700 个 —— 剩下的 300 个名额,被 Lilli “拿走了”。
二、两年裁 5000 人:麦肯锡的 “瘦身”,是年轻人的 “职场死刑”
更残酷的数字还在后面。
2022 年至今,麦肯锡全球裁员总数 已超 5000 人 —— 这个数字,相当于其全球员工总数的 5%,更相当于过去三年新招毕业生的总和。
这些被裁的人里,80% 是 入职不满 3 年的初级咨询师 。他们中的很多人,曾是:
顶尖名校的商科硕士,把 “进麦肯锡” 写在毕业纪念册的第一页;
为了通过 Case Interview,刷了 100 道模拟题、背了 50 个行业案例;
拿到 Offer 那天,在朋友圈发 “终于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收获 200 个赞。
但现在,他们的职场起点,被 AI “一键清零” 了。
![]()
“我从没想过,我会在 25 岁就经历‘中年失业’。” 去年被裁的王琳(化名)说,她是 2022 年入职麦肯锡的初级分析师,曾参与过 3 个消费行业项目。“我被裁的那天,经理只说了一句话:‘Lilli 能做你 80% 的工作,而它的成本是你的 1/10。’”
更扎心的是,这不是麦肯锡的 “特例”——
波士顿咨询(BCG)今年宣布,将用 AI 工具 “BCG Gamma” 替代 20% 的初级数据处理工作;
埃森哲 2023 年裁员 1.9 万人,其中 60% 是初级白领;
普华永道计划未来 4 年用 AI 替代 30% 的审计工作,涉及岗位超 1 万个。
当顶级咨询公司都在 “用 AI 取代年轻人”,整个职场的底层逻辑,已经彻底变了。
三、年轻人的 “求职寒冬”:你拼尽全力的 “优势”,AI 早就做到了
今年刚毕业的张宁(化名),或许最能读懂这种 “逻辑崩塌” 的绝望。
她是北京某 Top2 商科院校的硕士,简历上堆着:
麦肯锡暑期实习(做过 3 个项目的数据分析);
CFA 一级、FRM 二级;
英语专八、托福 115 分;
在校期间拿过两次国家奖学金。
放在去年,这样的简历能轻松拿到麦肯锡的面试机会。但今年,她投了 30 家咨询公司,只收到 2 个面试邀请 —— 其中一次,面试官的问题让她当场懵了:
“如果 Lilli 已经能做市场规模测算、生成报告框架,你觉得你能为项目带来什么?”
她后来回忆:“我以前准备的‘擅长数据分析’‘吃苦耐劳’‘学习能力强’,突然都变成了笑话。因为 Lilli 比我更会分析(它 1 秒能处理 10 万条数据),比我更能吃苦(它 24 小时不睡觉),比我学习能力更强(它能实时更新全球行业数据)。”
而张宁的困境,不是 “个例”:
某求职平台数据显示,2024 年咨询行业的校招岗位比去年减少了 45%;
某 Top3 商学院的就业报告显示,今年进入咨询公司的毕业生比例,从 2022 年的 30% 降到了 12%;
某应届生论坛上,“投了 50 家咨询公司没回应” 的帖子,点赞量超过 1 万。
年轻人拼尽全力挤过的 “独木桥”,现在被 AI 拆了 —— 他们的 “努力”,突然变得毫无价值。
四、这场变革不是 “AI vs 人类”,是 “会用 AI 的人类 vs 不会用 AI 的人类”
当我们为 “5000 人被裁” 感到震惊时,更该看清一个真相:
AI 不是 “敌人”,而是 “筛子”—— 它筛掉的,是 “只会做重复劳动的人”;留下的,是 “能和 AI 协作的人”。
25 岁的李阳(化名),是麦肯锡 2023 年的 “幸存者”。他没有被 Lilli 取代,反而成了 “Lilli 的合作者”:
以前他要花 3 天做的竞品分析,现在 Lilli1 小时就能完成 —— 但他会把 Lilli 的结果 “深加工”:比如 Lilli 算出 “某品牌的线上转化率是 8%”,他会去研究 “这 8% 是来自小红书的种草,还是抖音的直播?竞争对手的转化率高,是因为产品更便宜,还是用户粘性更强?”;
以前他要花 2 小时写客户邮件,现在 Lilli 能自动生成初稿 —— 但他会把邮件改成 “更有温度的表达”:比如把 “根据数据分析,我们认为贵司应进入印尼市场”,改成 “结合印尼新能源政策的最新变化(附链接),以及贵司的技术优势,我们认为进入印尼市场的 ROI 能达到 15%,具体逻辑如下……”;
甚至,他开始教团队里的新人 “如何用 Lilli 提高效率”—— 比如用 Lilli 生成 Case Interview 的模拟题,用 Lilli 分析面试中的常见问题。
“以前我觉得 Lilli 是‘抢我饭碗的对手’,现在才明白,它是‘帮我升级的助手’。” 李阳说,“AI 做了我 80% 的‘体力活’,让我有时间做 20% 的‘脑力活’—— 而这 20%,才是我真正的‘不可替代性’。”
五、写给所有正在求职的年轻人:你的对手从来不是 AI,是 “不会用 AI 的自己”
麦肯锡的奖牌还在闪着光,Lilli 还在不停地处理数据,张宁还在改简历,李阳还在教新人用 AI——
这场变革,不是 “AI 要毁灭人类”,而是 “职场要淘汰‘不会进化的人类’”。
我们该恐惧的,不是 “AI 能做什么”,而是 “我们能不能做 AI 做不了的事”:
AI 能处理数据,但不能 “理解数据背后的商业逻辑”;
AI 能生成报告,但不能 “给出有温度的解决方案”;
AI 能模仿人类的语气,但不能 “共情客户的真实需求”。
未来的职场,不需要 “能做重复劳动的人”,需要的是 “能定义问题的人”;不需要 “能完成任务的人”,需要的是 “能创造价值的人”;不需要 “会用工具的人”,需要的是 “会用工具创造新价值的人”。
当你深夜改简历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
“如果 AI 能做我简历上的所有事,我还能给公司带来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 “不知道”,那么你需要的不是 “投更多简历”,而是 “学更多 AI 不会的技能”—— 比如深度思考、比如共情能力、比如战略眼光。
当风暴来袭时,最可怕的不是风雨,而是你还站在原地,抱着旧地图找新出路。
最后,想对所有正在求职的年轻人说:
AI 不是 “职场的终点”,而是 “职场的新起点”—— 你要做的,不是 “打败 AI”,而是 “和 AI 一起,变成更厉害的自己”。
毕竟,真正的 “不可替代性”,从来不是 “你能做什么”,而是 “你能创造什么”—— 而这,是 AI 永远学不会的。
共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