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进化中寻迹“人类大迁徙”,这是今天刚刚结束的刘润年度演讲的。他试图引导大家通过一系列的商业思考,找到增长(财富或市场)的第二种可能。
为何能藉由迁徙路径通向繁荣之境?关于这一点,或者说关于人类的处境,爱德华·威尔逊在《社会性征服地球》一书中,早早就进行了最权威、最宏大的论述。
如何抵御万物包括“富足”的衰退呢?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在自传《我一直在想》中,给出了最好的答案——如果不能让进步持续发生,集体或个人都会“土崩瓦解”。
1.
人类去往何处,哪里就是繁盛
爱德华·威尔逊指出:部落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性状,战争是人类代代相传的诅咒,并描绘了大迁移,重构了向文明冲刺的图景……他给定了我们这个结论:人类去往何处,哪里就是繁盛。
![]()
Edward Osborne Wilson
(1929-2021)
为威尔逊博得显赫声名的,是他对蚂蚁终其一生的深入研究。在进行了数十年的蚂蚁研究之后,20世纪70年代中期,威尔逊创立了一种生物学的“新综合”,叫作“社会生物学”,旨在说明社会性生物的行为具有其遗传学基础。
作为典型的群体性物种,蚂蚁已经有上亿年的演化历程,被誉为“无脊椎动物的征服者”。小小的蚂蚁缘何做到这一点?威尔逊给出的解释是“群体性行为”。每一个蚂蚁个体都微不足道,但成千上万的蚂蚁聚集在一起,则显示出令人着迷的群体行为,诸如分工、利他和互利行为。
在《社会性征服地球》第二、第五、第六,三大篇章中,自然科学巨擘威尔逊借用“高更三问”做骨架,勾勒出人类演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以及我们是谁的大画面。
他指出部落意识是人类的基本性状,战争是人类代代相传的诅咒,并描绘了大迁移,重构了向文明冲刺的图景……他给定了我们这个结论:人类去往何处,哪里就是繁盛。
![]()
点击书封入手,立享6.5折+包邮
(限时福利,截至10月26日24点)
《社会性征服地球》英文版一经问世,就得到了《枪炮、病菌与钢铁》作者贾雷德·戴蒙德、“DNA之父”詹姆斯·沃森、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等众多大咖的鼎力推荐。
上市当年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榜首,被评选为《纽约时报》年度荣誉图书、柯科斯评论年度图书,并入围安德鲁·卡内基卓越奖!
威尔逊认为,人性并不等于人性背后的基因。文化不但为基因演化提供驱动力,且具有钳制遗传过程的倾向,就如食物、疾病在漫长演化中对人的塑造一样。
正是这种交织在一起的多级适应性,导致人类出现“真社会性”,并多次跨过“幸运转角”,诸如200多万年前的直立行走,100多万年前学会用火并成为杂食动物。这些“幸运转角”带来身体特征的根本性变化,包括骨盆、汗腺、大脑、双手等部分的变化。
![]()
点击书封入手,立享6.5折+包邮
(限时福利,截至10月26日24点)
威尔逊将蚂蚁的真社会性平移到人类,提出巢穴对真社会动物的核心作用。巢穴与营地是种群合作、使用工具、发育社交智能的关键,也是出现劳动分工、协同的关键。
这种真社会性,占据了威尔逊进化生物学思想的核心。
东方的文化也强调人以群分,且更强调协作。简单说,与威尔逊思想的差别在于,我们的文化会留白,会为不确定性保留充足的空间,乐于在大量变数、机缘中体味生命的真谛。这可能是包括威尔逊在内的西方学者难以感悟的文化意象。
![]()
亲缘选择也好,群体选择也罢,其中一个软肋就是太过看重“选择”,从而忽略了文化意义上的“不选择”“保留选择的权利”“保留更多的可能性”,其实是选择中更加主动、积极的因素。
我们的文化敬畏天道,知道哪些可为哪些不可为。更重要的是,对这种“知道”保持着敬畏和谦卑。
在基于符号推演和计算的智能科技时代,在大数据、大模型、大算法呼啸而来袭卷一切的时代,群体选择似乎已经拉开大幕。但从我们的视角看,问题依然是,人们能在过往的失败中学到多少经验?
在个体层面和群体层面两条线上同时前进,是人类演化的一个矛盾冲突点,但也正因为这个冲突,让人性如此复杂,让人类社会如此有意思。
2.
让进步持续发生,汇融整个世界
丹尼尔·丹尼特在自传结尾写道:“我们不是宇宙的旁观者,而是自我叙事的创作者——这份创造的自由,才是进化馈赠的最珍贵的礼物。”
![]()
Daniel C.Dennett(1942-2024)
威尔逊反复提醒,人类终究是动物群中的一个物种,人之理性算计有很多缺陷,我们需要新的启蒙。这个观点朴实而深刻。关于繁荣与增长,关于无限和有限,关于商业、科技与社会文明……这个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丹尼尔·丹尼特也给过我们重要提醒。
以计算机科学和生物学的思想为基础,将我们从前生物世界(细菌)带到人类心智和人类文明阶段(巴赫),丹尼特对进化思想进行了迄今为止最全面的探索。
![]()
进化生物学、神经科学、心理学、语言学、人工智能、化学、物理学……丹尼特几乎一个人研究并掌握了能够解释“我们一生”的所有学科知识。丹尼特指出:文化是大脑制造的一种工具,为了让我们更好地活着。文化的积累促使人们开启了“智能模式”。
四十亿年前,地球一片死寂。这里没有波澜、更不存在思考或渴望。随后,变化发生了……今日,我们这群由有机体演化而来的生物,开始了对自我的追问。
他“隐约”提醒我们:文明仍是一项进展中的事业,它可能凋亡,使地球回到细菌时代。换句话说,丹尼特再一次佐证了:如果不能让进步持续发生,集体或个人都会“土崩瓦解”。
![]()
点击书封入手,立减50元+包邮到家
(限时福利,截至10月26日24点)
“持续进步”成为了丹尼特一生践行的原则。他拒绝成为一个“扶手椅哲学家”。他瞧不起只依靠“语言分析”的信徒,他要亲身地去实践:
修建农舍,开垦荒地,养猪,酿酒,玩滑翔伞,组乐队搞音乐,做雕塑,驾驶单桅帆船,讲令人捧腹的哲学八卦,与学界同济激烈交锋,他关心思想、颜色、学生、朋友、家人、原子、分子、光子、夸克和细胞……
他参与动物学家的研究,与神经病理学家合作——研究多样的精神类疾病,和人工智能专家一起设计人工智能系统。丹尼特认为哲学与科学的研究成果必须融通,他打破了科学家眼中“哲学无用论”的传统观念。
2024年,我们告别了丹尼特,也迎来了与这伟大哲学家的再次重逢。他的唯一自传《我一直在想》出版了。这是他留给所有人的思想遗产。全球思想巨擘联袂推荐,他们赞叹:这本书是哲学与科学、时代与生活的动人交响!这是丹尼特最易读的一本书,却承载着他最厚重的智慧。
![]()
图示:担任“驾驶员”的哲学家丹尼特
丹尼特用四大篇章勾勒出了自己的一生——穿越进化论、神经科学、人工智能等多个学科,也穿越了他童年的疑问、青年的叛逆、中年的反思和晚年的通达。
他在前言称自己为“幸运的丹尼特”,这是他在2006年的一场心血管手术之后的人生小结。他写下四个字“感谢美好”——医学和科学。丹尼特也真诚地感谢世界上一切带来美好的事物,一曲音乐、一架钢琴、一捧清澈的水或是餐桌上美味的食物,这些看似习以为常的部分叠加起来就构成了美妙生活的整体。
丹尼特的朋友圈简直就是一部当代思想史。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哈佛大学教授史蒂芬·平克、美国哲学家蒯因、共享“人工智能之父”之名的马文·明斯基和约翰·麦卡锡、未来学家凯文·凯利、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语言学家诺姆·乔姆斯基、美国哲学家杰里·福多、心理学家理查德·格雷戈里……他们在丹尼特的回忆中悉数登场。
哲学不是重点,而是探索人生复杂性的方式。丹尼特最后的这部作品其实不是总结,更像是一种邀请。他邀请我们回头看看人类的非凡能力——思想,到底是怎么回事。
他承认,与所有人一样,他也有可能会出错。事实上,在与反对者的交流和争论中,丹尼特绝不是固执己见的人,他会扩展、修改甚至放弃原先的观点。他在书中写道:我特别珍视那些勇敢的反对者。
![]()
点击书封入手,立减50元+包邮到家
(限时福利,截至10月26日24点)
丹尼特一生写过很多重量级的著作,某种意义上这本自传才真正地完成了他认可的哲学使命——“去理解最广泛意义上的事物如何在最广泛意义互相关联”。
他在自传结尾写道:“我们不是宇宙的旁观者,而是自我叙事的创作者——这份创造的自由,才是进化馈赠的最珍贵的礼物。”
本期策划:Burt
编辑:芦丁
CHEERS CHEERS CHEERS
BD@cheerspublishing.com,
拜托点下“在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