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之相比国产的歼-10C的隐形战机就更加的神秘了,它的外形就如同一件黑色的“战袍”,再加上一层先进的涂层,使其在外界的感知中几乎不产生任何的回波信号,仿佛也能“隐身”一样。
![]()
但随中国的量子雷达横空出世,隐身战机的那层“神隐”也就被一一的给套上了“定位器”,它不再是靠那一根根的强功率的电磁波“硬照”了,而是更为玄乎的将量子纠缠这种尖端的科技运用到了侦察兵的身上!
具体咋实现的?简单说,雷达同时发射一对纠缠光子,一个冲向目标,一个留在家里蹲守。飞出去的光子碰到战机反弹回来,哪怕信号弱成一丝丝,家里那个光子立马“心电感应”,通过量子比对从噪声里精准揪出目标。
就像传统的雷达只是通过举着手电筒的光线去“照”一下黑猫的位置一样,新一代的量子雷达就直接给了那只黑猫“穿上”了一个GPS的“电子马甲”,无论那只“黑猫”跑到天涯海角去都能一路“滴滴”地给你传回它的实时位置信息。
![]()
正是由于F-22的这一独特的“吸雷”“散雷”的隐身原理,使得其所发出的雷达波的回波的强度都能被其自身的外壳所将其所吸收或散射的结果使得其所发出的雷达波的回波的强度都能降低到背景的噪声中就找不到了.。
但不管你如何通过涂层的吸波能力的再强的把“目光”都打的再模糊,只要这个“目光”所指的东西都存在,就必然会将纠缠的光子的“量子关联”给打乱了,从而就使其“量子雷达”的所指的物理实体的位置也就瞬间暴露了。
更狠的是,这技术还能识别细节,网传东海一次对峙中,中国“玄鸟”量子雷达在450公里外锁定了F-22,连机尾编号AF-91-4002都看得一清二楚,逼得美军连夜召回战机重涂涂层。
![]()
以其远超传统雷达的“看得远”,更是将传统雷达的“看得清”推到了极致。而传统的雷达成像却只能像一张马赛克的画一样,将目标的各个部分按一定的规律分隔开来,哪怕是我们常见的F-22战机与无人机的区别,也只能勉强将其区分开来,更不用说能将其它的机翼铆钉的细微的差异都能捕捉到.。
正是由于这款“光子捕手”的高效的自主研发,才能使得该探测器的探测效率高达90%,更能在零下120摄氏度到50摄氏度的极端的恶劣的环境中都能稳定地工作而无需像其他的探测器那样复杂的冷却装置的支持下,借助其可随意地蹲在沿海的基站,也能塞进预警机或卫星等,织成一张从地面到太空的“反隐身的大网”,对海空的各类隐身目标都能构成可怕的“天罗地网”。
但也要清醒地看到,仅靠了量子雷达就能“一扫而空”我们的防空能力的想法也就不太现实了。
但由于其极其脆弱的性质,暴雨的雷电或强的电磁干扰都可能让这两颗光子“迷路”不再能保持原有的纠缠态,目前该系统的体积还比较庞大,主要的部署还是地面和舰艇的两种形式,但机载的小型化的工作也正在不断的攻关中。
![]()
可惜中国早就已把对美的“后手”打好——既有了对美的量子雷达的布局,又将北斗卫星、空警-500的预警机、东风的导弹都组成了一个又一个的“天罗地网”,从发现目标到火力就可锁定只需8秒,比美军的“宙斯盾”系统快3倍。
可想而知,刚刚在台海上空被量子雷达锁定的F-22的美军飞行员,接下来的那一幕可就更是“惊为天人”了:鹰击-21的导弹和歼-16D的电战机几乎同时都将对F-22的数据实时地共享了过去,这让美军飞行员顿时“雷达警报响得像催命符,屏幕上瞬间就跳出了20个导弹的信号”!。
以其近乎完美的“碾压”之势将博弈的最后的底线彻底打破,随着中国的量子雷达、量子计算等新一代的关键技术的逐步成熟,空战的格局也从“隐身突防”的单一的“反”战略转向了“量子透视”的“先”战略。
![]()
美军F-22每飞一小时维护费要18万美元,量子雷达开机成本才90块人民币,这种“成本代差”比技术代差更扎心。难怪五角大楼一边砍掉F-22生产线重启计划,一边狂砸150亿美元搞激光反制,可惜实验室里的量子干扰器成功率还不到3%。
未来,量子雷达一旦微型化铺开,无人战机挂载巴掌大的量子探头,千里外猎杀隐身目标就像打游戏开全图挂,但话说回来,技术再炫也得经过实战淬炼,毕竟,隐身与反隐身的较量,从来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的螺旋升阶。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