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20日,河南长垣一所小学举办“校长听证会”,学生们化身“小大人”,直面校长,大胆提建议。有的同学说“希望蛋挞不要放果酱”,有的则代表班级提议“食堂多提供蛋炒饭”。总的来看,这场“听证会”,或许最多的话题是围绕吃吃喝喝,没什么宏大主题,但却折射出一个特别重要的意义——让孩子知道,他们的声音不会被忽略。
与长垣小学孩子们的主动表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近年来校园里的不少孩子正变得越来越沉默。孩子的声音很弱小,有时候得不到家长的重视,也得不到学校的重视,孩子觉得自己的诉求说了也是白说,于是不想开口、不愿表达的现象屡见不鲜。而能够以“校长听证会的方式”主动倾听孩子们的建议,恰恰说明长垣小学希望听到孩子真正的诉求,真心希望为孩子们解决问题的真诚态度。这也激发了孩子们表达的勇气。
孩子们为什么不想开口?个体案例或许存在不同的细节原因,但更多时候,是孩子们觉得“说了也没用”。就拿最近的案例来说,前几天被曝光的辽宁鞍山某学校的校园餐问卷,除了“满意”之外,同学们其他的意见都要被橡皮擦强行抹去。再往前看,去年广西某学校要求家长孩子填写“保证书”,一旦发生霸凌事件需要保证自己绝不进行传播。这些做法,不仅伤了孩子,也彻底摧毁了他们对学校的信任。这样的“安静校园”,实则是被外力“压”出来的。
当“说了也白说”甚至“说了会惹麻烦”的经验一次次累积,孩子们自然就会收起表达的欲望。这种沉默可并不是孩子们自发形成的,而是环境压力下被迫产生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这种机制一旦形成,久而久之,他们连最简单的诉求都不愿提及,甚至不愿交流。而长垣这所小学采取的听证会的做法,就是打破沉默,鼓励表达。
校长听证会真正可贵的地方,在于它打破了那种“只有大人能说话”的惯性。它告诉孩子:你有表达的权利,你说的话有价值。而孩子知道了:我说了有人听,我的意见会被重视。哪怕是“蛋挞不要加果酱”这样的小小请求,都可能成为他们第一次体验“发声有效”的里程碑事件。久而久之,孩子们会慢慢学会把问题变成建议、用表达解决问题。而在未来,这种经验则会演变成他面对社会时的底气:我有权发声,也有能力解决问题。这背后传达的“重视学生表达”的教育思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当然,想让“小声音”持续获得“大重视”,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比如,可以形成制度保障,确保学生的表达意愿不会被淹没在行政的繁杂之中。再比如,学校心理老师和家长也要一起参与,让孩子不仅能说“吃不好”,也敢说“我不开心”“我被欺负了”。唯有多方协同,才能让“尊重儿童表达”的一场“听证会”,变成贯穿校园教育的常态。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