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个新闻说,一个外卖小哥每天狂干15个小时,17个月还清了13万的债,然后去西藏骑行,圆了自己的梦想。
这事儿被各大媒体一顿猛夸,他的那句“赚钱是王道,别怕丢面子”,也被当成励志金句反复提,听起来特励志是吧?这要是放五六年前啊,这种故事妥妥的正能量模板。
评论区清一色的“致敬勇士”“泪目了”。但是现在同样的剧本画风却来了个大逆转,评论区都是年轻人的阴阳和嘲讽,为啥?因为时代变了,老辈那套努力等于好日子的逻辑,现在不管用了。
咱爸妈那代人,比如60后、70后,从80年代到2010年,国内GDP年均增长都在9%以上。那时候只要肯干活,进工厂几年就能涨工资,开个小卖部也能赚不少。
你加班加点干,真能攒钱买房安家,甚至从底层爬到中产,努力和幸福是划等号的,这是他们亲身经历过的成功逻辑。所以他们打心底里就信。但现在呢,年轻人的处境早就不一样了。
过去几年,16到24岁城镇青年失业率最高的时候都飙到21.3%了。10个年轻人里就有两个没工作,就算找到活儿,工资也跑不过物价。2025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2%,但蔬菜、猪肉这些日常吃的,有的月份涨幅都超过了10%,还有房价。
像北京、上海平均工资1万多,但房价每平米六七万,普通年轻人攒10年可能都买不起一个卫生间,不少底层行业还要12小时两班倒。像开头说的外卖小哥天天干15个小时,这哪是励志啊?根本是透支。到最后发现越吃苦越有吃不完的苦,压力像块石头甩不掉,梦想远得看不见。
要知道,这代00后可都是互联网里泡大的,他们从小衣食无忧,家里宠着护着,手机一开,能看世界。
他们重视个人感受和尊严,根本受不了像机器一样连轴转的生活。所以他们面对这种苦难励志,看到的不是热血,是荒诞。为啥圆个梦要先当牛马?
为啥人生每一步都要拿命去换,我拼死拼活,最后好像只是给别人垫脚。你鼓励说这是奋斗,年轻人却觉得这就是苦难,而苦难就是苦难,苦难不会带来成功,也从来不值得被歌颂。
所以他们开始琢磨自己的生活,不买房不结婚不生娃,这不是逃避,而是想把人生主动权攥在自己手里。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也是一种老套的衡量人生的标准。这不是人生的意义。
买房成家稳定生活,加传宗接代的单向度人生,不仅门槛高,成本大,而且回报感极低。就像有人说的,成熟不等于被套牢,他们选择简单点活,至少能体验一把。
什么叫自由?今年灵活就业人数超过了2亿,他们想要的其实很简单,把钱花在自己身上,下班逛个街,周末去露营,至少日子能自己说了算。
不用为未来焦虑,可偏偏有人把这种追求自主的选择贴上了躺平的标签。但这哪是什么躺平,不过是年轻人对无效内卷的非暴力抵抗罢了。更可怕的是,最开始根本没有躺平这个词儿。
这本是年轻人自发的行为,最早这么做的人,根本没给自己贴标签,是后来才被人总结成了一个概念。你看第一波有这心态的人,像深圳的三合大神干一天玩三天,还有最早的大厂员工辞职去开咖啡馆。
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都去考研、考编等等。这些其实都是类似的自主选择。只是当时没个统一的说法,后来,媒体开始观察这个群体,自媒体不断地讨论,“躺平”这个词才被抽象出来。人们突然就发现。
原来不只是我一个人不想卷,当努力和回报严重失衡,谁还愿意当燃料。然后越来越多人开始说躺平,这事就变了。本来是个人的选择,慢慢成了一种社会氛围。
当然,我们不是鼓励躺平文化,毕竟谁都想过好日子。
没人真愿意一直摆着,而年轻人真正想要的。
是你们别再端出吃苦就能成功的老鸡汤了,他们要的不是歌颂,不是同情,是公平和尊严。只有当他们相信奋斗能照亮未来,而不是点燃自己给别人取暖时,真正的励志才会发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