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DUO-E研究TMB-H事后分析力证:dMMR/TMB-H状态高度一致,可精准识别免疫维持治疗获益人群
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尽管多数早期患者预后良好,但对于晚期、复发及高危型患者而言,其治疗选择有限,预后不佳,仍是当前临床实践中的重大挑战。近年来,免疫治疗与PARP抑制剂的发展为妇科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由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主办的2025年欧洲肿瘤内科学会年会于当地时间10月17日至21日在德国柏林盛大召开。本次大会上,DUO-E研究中关于高肿瘤突变负荷(TMB-H)亚组的探索性分析结果(摘要号:1117P)[1]首次公布,为晚期子宫内膜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证据,成为会议的一大亮点。
值此之际,医学界肿瘤频道特邀该研究的主要研究者——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尹如铁教授,对这一关键研究成果进行专业解读,并全面阐述其对于子宫内膜癌精准治疗实践的深远影响。期待通过专业的分享和权威的见解,为临床医师、患者及相关领域从业者提供更为深入且全面的学术参考。
TMB-H亚组分析证实免疫治疗普适价值,推动生物标志物检测标准化
尹如铁教授指出,DUO-E研究为一项三臂、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全球多中心的Ⅲ期临床试验,旨在评估一线卡铂和紫杉醇(CP)联合度伐利尤单抗(D),随后在维持期使用度伐利尤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奥拉帕利(O)治疗新诊断晚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的疗效。这项研究创新的研究设计首次尝试了“化疗诱导+度伐利尤单抗维持±奥拉帕利”治疗方案,构建了一个多层次、连续性的治疗模式。
研究共计纳入718名未经一线化疗的Ⅲ、Ⅳ期或复发性子宫内膜癌患者,按1:1:1的比例随机分配至CP组(紫杉醇/卡铂+安慰剂治疗,安慰剂维持治疗)、CP+D组(紫杉醇/卡铂+度伐利尤单抗治疗,度伐利尤单抗维持治疗)、CP+D+O组(紫杉醇/卡铂+度伐利尤单抗治疗,度伐利尤单抗+奥拉帕利维持治疗)3个治疗组。
![]()
图1.DUO-E研究设计
既往研究结果显示[2-4],在意向治疗(ITT)人群(n=718)中,CP+D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为10.2个月,CP+D+O组为15.1个月,均优于CP组的9.6个月。与CP组相比,CP+D组和CP+D+O组分别将疾病进展或死亡风险降低了29%和45%。
在dMMR人群中,三组中位PFS分别为7.0个月(CP组)、未达到(CP+D组)和31.8个月(CP+D+O组)。CP+D组和CP+D+O组相较于CP组,风险分别下降58%和59%。
在pMMR人群中,中位PFS分别为9.7个月(CP组)、9.9个月(CP+D组)和15.0个月(CP+D+O组)。与CP组相比,CP+D组和CP+D+O组分别将风险降低23%和43%。此外,CP+D+O组相较于CP+D组,风险进一步下降24%。
因dMMR导致的突变累积,可能会使肿瘤呈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性(MSI-H)或TMB-H表型。因此,本次ESMO发表的研究,旨在对DUO-E研究中TMB-H亚组人群进行探索性的事后PFS分析[1]。
研究结果显示,在ITT人群中,19.9%的患者为dMMR。在已知TMB/MMR状态的患者中,25.9%为TMB-H;19.2%为TMB-H且dMMR。TMB-H状态与dMMR状态之间的一致性高达86.8%(95%CI 79.0–92.0)。
![]()
图2.MMR与TMB状态的一致性(一致性分析组N=479)
![]()
图3.dMMR与TMB-H亚群之间的重受(合幷的dMMR/TMB-H分析集N=138)
在dMMR人群中,CP组mPFS为7.0个月,CP+D组mPFS未达到(HR 0.42;95%CI 0.22–0.80);TMB-H人群中,CP组mPFS为6.8个月,CP+D组mPFS为26个月(HR 0.302;95%CI 0.14–0.60),与CP组相比,CP+D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PFS)有临床意义上的改善。
![]()
图4.预先指定的探索性PFS分析——TMB-H亚组(左)和dMMR亚组(右)
该研究结果证实DUO-E研究中,dMMR和TMB-H的患病率相似。TMB-H状态与dMMR状态之间存在高度一致性。事后分析表明,对于dMMR或TMB-H型子宫内膜癌患者,在CP方案基础上加用度伐利尤单抗维持治疗,可使PFS获得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尹如铁教授强调,DUO-E研究的前期分析已经确立了dMMR作为疗效预测标志物的标志性地位,本次针对TMB-H亚组的分析,是从蛋白表达层面(dMMR)向基因表达层面(TMB-H)的延伸和交叉验证。证实了无论通过哪种检测方法(免疫组化或基因检测),CP+D方案都显示出优秀的治疗及维持效果。这增强了生物标志物指导治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针对该探索性研究结果对于临床的意义,尹如铁教授指出,对于TMB-H以及dMMR患者,这种新型治疗模式带来了的PFS延长,改变了一线治疗的疗效预期。它促使临床实践从“化疗后动态观察”转变为“化疗后积极维持”,为患者提供了更长的疾病控制时间。
本研究显示dMMR与TMB-H具有86.8%的高度一致性。这意味着,无论使用相对便利、经济的免疫组化法(检测dMMR),还是使用能提供更全面基因组信息的二代测序法(检测TMB),都能可靠地识别出能从CP+D方案中获益的优势人群。
分层治疗策略优化疗效与安全平衡,个体化维持方案成未来方向
对于DUO-E研究的关键发现——即无论患者的错配修复功能状态(dMMR/MSI-H或pMMR/MSS)如何,都能从联合治疗方案中获益,但在不同亚组中最佳策略各有差异,尹如铁教授指出,这对未来临床实践有多重启示:对于dMMR/MSI-H人群,研究确认了“化疗联合度伐利尤单抗后序贯度伐利尤单抗单药维持”是PFS最长的治疗方案,这确立了度伐利尤单抗维持治疗的重要地位,并提示强化联合(如增加PARPi)可能非必需,避免了不必要的毒性和医疗成本。对于pMMR/MSS人群,研究明确了克服该人群免疫治疗疗效瓶颈的方案,即在“化疗联合度伐利尤单抗”这个基础上维持阶段增加奥拉帕利,通过PARP抑制剂诱导免疫原性细胞死亡、抑制DNA损伤修复等作用[5],将“冷肿瘤”转化为“热肿瘤”,实现了疗效的显著提升。
尹如铁教授进一步指出,这预示着治疗模式的改变。对于子宫内膜癌患者,未来的治疗模式将演变成“诱导治疗+基于生物标志物的维持治疗”的动态策略,DUO-E研究为这种个体化、多阶段的治疗路径提供了高级别循证医学依据。她强调,这推动了更精准的个体化医疗,在选择维持治疗方案时,需进行多方位考量,例如对于dMMR/MSI-H患者:需权衡“度伐利尤单抗单药”与“度伐利尤单抗+奥拉帕利”方案的疗效增益与额外毒性;pMMR/MSS患者:需更加深入地探索能从奥拉帕利中获益的亚组(如HRD阳性),使治疗更加精准化。
最后,就如何在联合治疗策略中平衡疗效与安全性,尹如铁教授强调,治疗前的评估与预防至关重要,应在启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基线评估,包括体能状态、器官功能(如肝、肾、心)、自身免疫性疾病史等,以识别高风险患者,并熟悉各种治疗方案的毒性谱及重叠毒性,并做一定预防性处理。
在治疗阶段动态管理方面,尹如铁指出,虽然DUO-E 研究中CP+D组以及CP+D+O组虽然会导致不良事件发生一定程度的增加,但观察到的不良事件与各个药物已知的安全性特征基本一致,没有发现新的、非预期的安全信号。诱导阶段毒性主要来自“化疗+免疫”,应密切监测和管理免疫相关不良事件(irAEs)和化疗相关毒性;在维持阶段,度伐利尤单抗单药维持需建立irAEs的长期监测和随访,对于度伐利尤单抗+奥拉帕利维持的患者,需额外重点关注PARP的累积毒性,如贫血、血小板减少、恶心、疲劳,以及潜在的间质性肺病(ILD)风险增加。可能需要动态调整用药剂量,以在维持疗效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
在患者全程化管理方面,尹如铁教授强调,应建立高效的多学科协作团队,贯穿“诊断-治疗-随访”全路径,帮助患者实施更精准的个体化医疗的同时,降低不良反应,最终实现疗效与生活质量的共同提升。
专家简介
![]()
尹如铁 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省卫健委学术带头人
“天府青城计划”天府名医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妇科肿瘤整合康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国家癌症中心卵巢癌质控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妇科肿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妇科分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妇科肿瘤医学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妇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优生学协会阴道镜和宫颈病理学分会常委(CSCCP)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放射治疗装备技术分会常委
中华预防医学会生殖健康分会妇科肿瘤学组副组长
四川省预防医学会妇科肿瘤预防控制分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肿瘤学会副理事长/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四川省医师协会肿瘤学分会副理事长
四川省医学科技创新研究会妇科肿瘤临床研究专委会主任委员
参考文献:
[1].Westin S, Moore KN, Tillmanns T, et al. Durvalumab plus carboplatin/paclitaxel followed by durvalumab for endometrial cancer: Tumour mutational burden-high subpopulation efficacy analyses from the DUO-E trial. 2025 ESMO. Abstract 1117P.
[2].S.N. Westin, K.N. Moore, H.S. Chon, et al. Durvalumab (durva) plus carboplatin/paclitaxel (CP) followed by maintenance (mtx) durva ± olaparib (ola) as a first-line (1L) treatment for newly diagnosed advanced or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 (EC): Results from the phase ⅢDUO-E/GOG-3041/ENGOT-EN10 trial. 2023 ESMO. Abstract LBA41.
[3].Jean-Francois Baurain, et al. Durvalumab + carboplatin/paclitaxel followed by durvalumab ± olaparib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endometrial cancer: overall survival and additional secondary efficacy endpoints by mismatch repair status in the DUO-E/GOG-3041/ENGOT-EN10 trial. SGO 2024.
[4].Nieuwenhuysen E, Baurain J-F, Chon H, et al.Durvalumab + carboplatin/paclitaxel (CP) followed by durvalumab ± olaparib as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newly diagnosed advanced or recurrent endometrial cancer (EC) in DUO-E: Results by BRCA1/BRCA2 mutation (BRCAm) status. 2024 ASCO, Abstr 5595.
[5].Yap TA, Bardia A, Dvorkin M, et al. Avelumab Plus Talazoparib in Patients With Advanced Solid Tumors: The JAVELIN PARP Medley Non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JAMA Oncol. Published online November 17, 2022. doi:10.1001/jamaoncol.2022.5228.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