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老人误饮钓鱼饵料中毒,急诊医生用每日一斤白酒解毒”的案例引发关注。
据了解,患者为一名68岁的收废品大爷,因饮用了收来的用来拌鱼饵料、吸引鱼群的“增香酒”,遭遇了严重的甲醇和乙二醇混合中毒,入院时生命垂危。
据查,该钓鱼饵料含甲醇与乙二醇,属于混合醇类中毒。由于暂时无法获取特效药,医生团队选择“以白酒解毒”。
![]()
白酒为何可以解甲醇和乙二醇混合中毒,其中原理是什么?对网友关注的热点问题,长沙市第三医院急诊医学科主治医师魏翠解答了。
甲醇、乙二醇中毒与普通酒精中毒不同
魏翠介绍,甲醇、乙二醇与日常饮酒的乙醇虽同属醇类,但对我们身体的影响却存在很大的差异。普通白酒(乙醇)中毒主要是影响神经系统、消化系统。而甲醇、乙二醇本身毒性较弱,其代谢产物才是“致命元凶” :甲醇进入人体后,会被肝脏的“乙醇脱氢酶”代谢为甲酸,乙二醇则会被代谢为草酸,可导致严重代谢性酸中毒、视神经损伤(甚至失明)、肾衰竭,严重时将危及生命。
“临床中,此类中毒并不罕见,每年均有接诊案例。”魏翠介绍,相关案例常见于误服汽车防冻液、玻璃水、散装工业酒精、自制药酒等场景,老人与儿童是高发人群。
白酒解毒的核心逻辑:“竞争性抢座位”
实际上,急诊使用白酒解毒,并非“以毒攻毒”,“以酒解毒”是基于竞争性抑制的原理,让毒性较低的乙醇与甲醇、乙二醇“竞争”肝脏的“乙醇脱氢酶”,从而阻止后者转化为毒性更强的甲酸等物质,为透析时血液净化清除毒素赢得宝贵时间。
魏翠打了个比方:“如同多人抢凳子,乙醇‘抢先入座’,甲醇、乙二醇再与‘凳子’(酶)结合的几率就会大大减小,只能以无毒的原始形态留在体内。此时再通过血液净化(透析) ,即可将未代谢的甲醇、乙二醇从血液中清除,避免毒性产物生成。
需注意的是,临床使用的白酒是经稀释后缓慢注入,剂量需根据患者体重、中毒程度精准计算,绝非自行饮用白酒即可操作。
中毒难分辨?这些信号要警惕
甲醇、乙二醇中毒早期症状极具迷惑性,与“喝醉酒”相似,表现为头晕、恶心、呕吐,易被忽视;后期会进展为意识障碍、视物模糊、少尿,此时已危及生命。
魏翠强调,误服不明液体后,切勿自行处理:
1. 若发病时间超过60分钟后不建议催吐/洗胃:甲醇、乙二醇吸收速度极快,若中毒时间过长自行催吐意义不大,且可能引发窒息;
2.牢记“黄金急救法”:出现中毒症状后应立即携带剩余液体及包装就医,明确告知医生“可能接触的化学品”,为诊治争取时间。
魏翠提醒,日常生活中,市民最好不购买、不饮用无标签的散装酒、自制药酒,警惕“廉价白酒”;防冻液、玻璃水、清洁剂等含醇类的化学品,严禁装入饮料瓶,需保留原包装并贴好“有毒、勿饮”警示,并将此类物品存放在老人、儿童接触不到的高处,减少误服风险。
魏翠强调,甲醇、乙二醇中毒救治的核心是“早发现、早就医”,切勿因早期症状轻微延误治疗。看似“用白酒解毒”的“偏方”,实则是有严谨科学依据的临床手段,需在专业医护人员指导下进行,自行模仿反而可能酿成危险。
潇湘晨报记者梅玫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