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男童蹦床时被珍珠噎亡:一场悲剧背后的责任之争与安全反思…
“前一秒还在笑,下一秒就倒在了蹦床上。” 近日,浙江台州杜桥宝龙广场发生的悲剧让无数家长揪心。3 岁半的男童在游乐园蹦床时,被珍珠奶茶中的珍珠噎住气管,经抢救无效身亡。悲痛的父亲选择维权,却陷入舆论漩涡,这场由一杯奶茶引发的悲剧,将监护责任、商家义务与公共安全等议题推至台前。
悲剧始末:一杯奶茶酿成的破碎
10 月 19 日,孩子母亲在杜桥宝龙广场的古茗门店小程序下单了一杯珍珠奶茶,随后带着孩子前往三楼游乐园的蹦床区域玩耍。因无暇取餐,她拜托闺蜜帮忙代拿奶茶,拿到后便给正在蹦跳的孩子喂了几口。未曾想,剧烈跳跃中,奶茶里的珍珠突然卡住孩子喉咙 —— 究竟是反胃导致珍珠反流,还是咀嚼时被震动呛入气管,已无从考证,最终孩子因窒息不幸离世。
![]()
痛失爱子的父亲在悲痛中开启维权之路。他坦言父母确实有监护责任,但认为商场、古茗奶茶店和游乐园均需承担相应责任:“孩子在商场出事,游乐园没急救措施,奶茶店的珍珠又大又黏,这些都和悲剧有关。” 然而协商陷入僵局,父亲表示将通过法律途径解决,却未料相关视频发布后,自己成了网暴的目标。面对 “甩锅”“碰瓷” 得指责,他清空了所有视频,暂未再公开回应。
![]()
更荒诞的是,有网友将矛头指向帮忙拿奶茶的闺蜜,称 “若不代拿或自己喝下,悲剧就不会发生”。对此父亲明确表示,从未想过起诉闺蜜:“孩子没了,我只要一个说法,不是要赔偿,更不会迁怒他人。”
多方角力:责任边界如何划分?
事件发酵后,涉事三方的回应引发热议。古茗奶茶店工作人员称,小程序下单页面已明确提示 “儿童和老人需在监护人看护下食用”,且公司正妥善处理此事。但父亲质疑,线上提示过于隐蔽,门店既无醒目告示,店员也未口头提醒珍珠对幼童的风险,且珍珠尺寸达一公分,黏性过强,存在安全隐患。
杜桥宝龙广场工作人员表示,政府、派出所及法院已介入协调,商场正积极配合调查。而游乐园方面尚未直接回应,家属则指出,游乐场内全是孩童,却未配备急救设备和人员,错失了最佳抢救时机。
法律层面的分析逐渐厘清责任脉络。根据《民法典》第 1165 条,奶茶店虽有线上提示,但未采用菜单、杯身醒目标注等更有效的警示方式,存在一定过错,需承担次要责任。游乐园若未配备急救设施,可能因未尽安全保障义务承担相应责任。但《民法典》第 1173 条明确,被侵权人自身过错可减轻对方责任,家长明知幼童吞咽功能未发育完全,仍喂食珍珠并允许其立即进行蹦床等剧烈运动,监护失职是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
舆论反转:同情与指责的撕裂
网友的态度呈现鲜明对立。支持家长的一方认为,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值得共情,奶茶店和商场的安全措施确实存在疏漏,不应一味苛责家长。而指责者则直言,“4 岁孩子喝珍珠跳蹦床,是基本安全常识的缺失”,商家的提示义务不能替代监护人的核心责任,网暴虽不妥,但家长不应回避自身失误。
更令人意外的是,事件登上热搜后,古茗珍珠奶茶竟被网友 “点爆”,意外收获一波流量。这种 “因祸得福” 的反差,更凸显出事件背后的反思缺位 —— 公众关注的焦点,不应是奶茶的销量,而是如何避免类似悲剧重演。
安全警示:幼童防护容不得侥幸
这场悲剧给所有家长敲响警钟。儿科医生提醒,4 岁以下儿童吞咽功能尚未成熟,珍珠、果冻、坚果等黏性强、颗粒大的食物均属高风险品类,喂食后切忌立即进行跑跳等剧烈活动。若发生噎呛,需立即采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这是家长的必备技能。
对商家而言,安全提示不应流于形式。奶茶店需针对幼童群体优化警示方式,游乐园、商场等场所应配备急救设备并培训工作人员。而作为监护人,更需绷紧安全弦,莫让 “无所谓” 的细节酿成无法挽回的遗憾。
目前事件仍在协调中,父亲想要的 “说法” 或许还需等待法律的最终裁定。但无论结果如何,这颗致命的珍珠都应成为全社会的安全警钟:对幼童安全的守护,既要靠商家的责任担当,更离不开监护人的时刻警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