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初夏的一个午后,钓鱼台国宾馆里会议刚散,叶剑英端着茶快步追上廖承志。他压低声音,只说了一句:“这门亲事如何?”廖承志一怔,马上明白,那是荣毅仁小女儿荣智婉和马万祺次子马有恒的事。
说来有点戏剧味。一个是“红色资本家”荣毅仁的掌上明珠,一个是澳门知名实业家马万祺的大儿子。两人同在暨南大学读书,经同学撮合,很快看对了眼。可那年头身份特殊、风声紧,年轻人心里没底,父辈更担心牵连——毕竟一个家在上海,一个根在澳门,稍有不慎就可能惹非议。
叶剑英认识马万祺很早。五十年代他在广州任职时,马万祺常带儿子拜访。马有恒住到叶家时才十来岁,叶剑英见小伙子聪明懂事,常拿《孙子兵法》当练习册,“兵天地人和,做生意也一样”,一句玩笑当年听来轻松,现在想来却是提醒。
荣毅仁与中央领导的交情,则要追溯到1949年上海解放。那年许多工商巨头纷纷外迁,荣毅仁却顶住压力留下,一句“厂子在,工人就有饭吃”赢得周恩来的认可。1950年,周恩来在中南海设宴招待党外人士,荣毅仁被安排与总理同桌,那是他们第一次长谈。两人聊到深夜,话题从纺织机械一直延伸到国际棉价,周恩来一句“新中国也要世界价格”让荣毅仁热血上头。
![]()
1959年纺织部缺人手,张琴秋受命邀他进京。荣毅仁刚到北京,周恩来就提出“半年北京、半年上海”的灵活安排,却被婉拒——“既来之则安之。”这份爽快后来成了圈内佳话。同年,夫人杨鉴清也被统战部安排到全国工商联,夫妻二人从此扎根首都,常被朋友调侃“半个干部”。
六十年代,叶剑英赴无锡开会,下榻荣家旧宅改建的锦园宾馆。听说太湖饭店的前身是荣家自办的纺织学院,他感慨:“有人把利润投向海外,他们却把钱投向学校。”一句话在场干部心里都亮堂——荣家和一般资本家确实不同。
![]()
正因彼此欣赏,叶剑英得知小辈相恋后格外高兴。可他也清楚,“大时代”里的小婚事没那么简单。于是才有了钓鱼台那一幕。廖承志领会,第二天便向周恩来汇报。总理听完,微笑着只回两句:“叶帅赞成,我当然同意。”
“我赞成”这三个字成了定心丸。随后,马家、荣家在北京饭店订婚,百余宾朋到场。现场不设舞台、不放音乐,一切从简,却热闹得很——有人说像战友庆功多过办喜事。叶剑英出现时,马万祺当众举杯:“今日一谢叶帅,再谢中华。”众人会意,掌声此起彼伏。
婚礼之后,两个家族往来更密。叶剑英常在院子里垂钓,钓到鲫鱼就让警卫送去荣家;荣毅仁带上海点心登门回礼,连包装纸都写着“太湖风味”四字,颇有幽默。
1976年,周恩来逝世。追悼会结束那晚,荣毅仁回到家,独坐到天亮。他对子女说的唯一一句是:“忘不了那碗热汤面。”说的是1950年周恩来深夜送来的夜宵。情谊,从来落在细节。
两年后,改革开放声响彻大江南北。叶剑英几次把荣毅仁叫到办公室:国家缺外汇、外资也缺渠道,得有人试水。荣毅仁明白分量,当即表示“干脆成立窗口公司”。1981年,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挂牌,他担任董事长,这一步后来被经济学者视为中国吸引外资的起点之一。
再回头看那桩婚事,像是一颗钉子,悄悄将上海、北京、澳门三地联成一线,也把民营经济、爱国统一战线和国家发展绑在一起。有人说是巧合,其实更多是时代选择——需要有胆识、有信誉的人站出来,偏巧荣家、马家都在。
至于当年的新人,如今早成了事业有成的中年夫妇,低调行事,很少在公开场合提起那段往事。只有朋友偶尔问起,马有恒笑说:“若没有老一辈支持,恐怕还在校门口徘徊。”话不多,却足够说明一切。
![]()
历史经常通过婚姻、饭局、甚至一碗汤面露出细微端倪。1973年的那场姻缘,看似家务事,实则映出新中国统战工作的柔性力量,也折射出国家对民营经济的包容与期待。叶剑英一句“我赞成”,周恩来一句“我同意”,为两位青年铺平了道路,更在无形之中为后来经济布局埋下伏笔。
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