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言
有句话说得好:孩子是父母的心头肉,但在一些不法分子眼中,孩子却可能只是可以换钱的“筹码”。
年幼的孩子天真无邪,对社会的复杂与危险缺乏认知。他们单纯、好奇、信任他人,也正因如此,成了人贩子眼中最容易下手的目标。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时刻保持警惕,保护好孩子的每一步成长。
“妈妈输了,你快出来!”孩子却再也没回来
前段时间,一则新闻让许多父母泪目。
年轻妈妈玲玲带着五岁的儿子去公园玩。孩子活泼好动,一会儿就提议和妈妈玩捉迷藏。玲玲笑着同意,站在原地数数,让孩子去藏。
她数完数,开始寻找儿子,却一圈又一圈都没看到孩子的身影。
![]()
她焦急地喊着:“妈妈输了,你快出来!”可回应她的,只有风声。
最后,她报警求助。监控显示,孩子在躲藏时被一名陌生妇女搭话,不久后就跟着她离开了。
民警判断孩子被拐,可当他们赶到附近时,人贩子早已逃得无影无踪。
短短几分钟的疏忽,让一个家庭陷入无尽的痛苦。玲玲说:“我只是想让孩子玩开心一点,没想到成了终身的遗憾。”
孩子为什么容易被拐?父母为什么总掉以轻心?
很多父母都觉得“人贩子离自己很远”,但现实远比我们想象的更近。孩子容易成为目标,原因主要有两点:
第一,孩子防范意识薄弱。
孩子对陌生人没有警觉心,很容易被糖果、玩具或一句“我认识你妈妈”骗走。他们无法判断谁是善意的,谁是危险的。
第二,父母的放松与侥幸心理。
不少家长觉得“只是一会儿”“就在眼前”,可人贩子就是抓住这种空隙下手的。
短短几分钟的分神,可能就让孩子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根据警方数据,我国每年都有上千起儿童失踪案件,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因为父母一时大意造成的。
![]()
人贩子的常见手段,家长必须知道
人贩子的套路远比我们想象得复杂,他们往往以各种方式取得孩子的信任。常见手段包括:
① 诱骗型拐走
伪装成“好心人”,比如假装帮孩子找路、称是“你爸妈的朋友”,或者用零食、玩具引诱孩子上车。孩子因为单纯,很快就会放下戒备。
② 强行带走
在人少或偏僻的地方直接下手,抱起孩子就跑,或在车上迅速将其带离现场。这类案件往往发生得极快,让家长根本来不及反应。
③ 麻醉型拐走
有些人贩子甚至会用喷雾、饮品等方式让孩子昏迷,再趁机带走。这种手段更隐蔽,也更危险。
这些手法都说明,人贩子早已研究透父母和孩子的心理。他们往往装得温和、有礼,利用孩子的信任感进行犯罪。
父母该如何守护孩子的安全?这5点必须做到
孩子的安全教育不能只停留在“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上,而要从日常生活的细节中落实。以下几点,每个家庭都应该牢记:
① 不带孩子去偏僻场所。
偏远地区或小公园往往缺乏监控,人流少,一旦发生意外,很难寻求帮助。家长带孩子外出应选择人多、安全的地方。
② 避免在过于拥挤的场所长时间逗留。
像商场节假日促销、夜市等人流密集区域,人贩子常常趁乱行事。建议家长让孩子牵着手,或佩戴定位手环、写有联系方式的小牌子。
③ 保持孩子始终在视线范围内。
无论在公园、商场还是餐厅,都不要让孩子离开视线超过10秒。别因为聊天、刷手机而忽视周围动向。
![]()
④ 提高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
孩子需要知道:
- 陌生人给东西,不要接。
- 陌生人说“爸爸妈妈叫你去”,要先确认暗号。
- 感到害怕时,可以大声呼喊“救命”,并跑向安全区域,比如保安亭、商店或警察身边。
家长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孩子学会分辨哪些情况是“危险信号”。
⑤ 与孩子设定“家庭暗号”。
设立一个只有家人知道的“安全词”,比如“彩虹”或“草莓”。任何来接孩子的人,必须说出这个暗号,孩子才能跟随。这样即便是熟人冒充,也能有效防范。
果妈寄语
每个孩子的安全,都是一个家庭的底线。
父母的警惕,决定了孩子能否平安回家;社会的关注,决定了人贩子是否还有可乘之机。
我们不能让孩子生活在恐惧里,但可以让他们学会保护自己;我们无法消除所有风险,但能在细节中筑起安全的“防护墙”。
保护孩子,不仅是父母的责任,更是社会共同的使命。愿天下所有的孩子,都能在阳光下安心玩耍,在父母的怀抱中健康长大——不再让“妈妈输了,你快出来”成为痛彻心扉的呼喊。
©图源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果妈,家庭教育指导师,专注分享育儿知识、亲子教育经验、婚姻家庭感悟,欢迎关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