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广州的风还带着一丝暑气的余温,大德路上的广东省中医院却已沉浸在一场静谧而热烈的医学对话中。教室里,红色横幅高悬,“广东省中医院固定平台单髁精品培训班”几个字如旗帜般醒目。这不是一场普通的学术活动,而是一场关于技艺、信念与传承的集结。来自全国各地的骨科医生齐聚一堂,有人刚下临床便匆匆赶来,有人专程跨省赴约。他们目光专注,仿佛回到初学医时的课堂,只为抓住那一丝能改变患者命运的技术精髓。
![]()
![]()
讲台前,陈红云护士长站在投影幕布旁,屏幕上是术后康复的路径图。她语气温和却坚定,讲的不是冷冰冰的操作流程,而是如何让一位术后老人第一天就能扶着助行器站起,如何用一碗温热的营养汤唤醒患者的食欲与信心。她说:“我们护理人不站在聚光灯下,但每一针、每一餐、每一次鼓励,都是康复的支点。”台下医生们低头记录,有人轻声念出关键词,像是要把这些经验刻进明天的临床决策里。知识在这里不是灌输,而是流淌,像岭南清晨的凉茶,润物无声,却直抵根本。
![]()
这间教室没有喧嚣,只有思想的碰撞在空气中低鸣。有人翻动资料时发出轻微的纸响,有人与邻座交换一个“原来如此”的眼神。他们中有的已是科室骨干,有的刚执刀不久,但此刻都放下了身份,只以“求知者”自居。一位年轻医生在笔记上写下:“适应证不是教科书上的条文,而是医生对患者生活需求的深刻理解。”这句话,或许正是这场培训最真实的注脚——医学的温度,从来不在技术本身,而在它如何服务于人。
![]()
手术室里,时间被压缩成一种近乎凝固的节奏。蓝色的身影围拢在手术台旁,器械轻响如低语,监护仪的滴答声是唯一的节拍。杨伟毅教授、李亮亮教授、潘建科教授分别主刀,动作如行云流水,四小时七台单髁置换,每一刀都精准得像在雕刻时光。这不是炫技,而是千台手术沉淀出的直觉与克制。手术室里三人一组,学员们目不转睛——他们看到的不仅是手术过程,更是一种态度:对细节的执着,对规范的敬畏,对患者负责到底的决心。当外侧单髁置换的截骨角度被精确控制在15度内旋,当假体稳稳嵌入符合国人解剖结构的骨床,那一刻,技术已升华为艺术。
![]()
这场“手术盛宴”,从不止于“快”。杨伟毅常说:“中医不是慢郎中,我们要让患者更快站起来,更稳地走回去。”他带领的团队,用十余年几千台手术的积累,把“快”字写成了“高效”与“安全”的代名词。他们不回避复杂病例,不回避严重畸形,甚至不回避曾被视作禁忌的外侧单髁置换。每一次突破,都建立在对适应证的严谨判断之上,建立在对解剖、生物力学与患者需求的深刻理解之中。
![]()
而这场培训班,正是这种理念的延续。它不只教人“怎么做”,更在回答“为什么这么做”。从李亮亮教授现场讲解了手术关键技术,本次学习班的手术演示全面覆盖固定单髁置换的各类热点问题,包括经典适应证单髁手术、严重内翻畸形病例手术、外侧单髁置换手术、生物型单髁假体手术、股骨髁骨坏死相关手术等多个方向。潘建科教授讲适应证与禁忌证的边界,到韩燕鸿教授剖析X线评估的细节,再到曹厚然教授拆解并发症的预防逻辑,每一讲都在夯实临床思维的根基。
![]()
![]()
![]()
而XU单髁假体的展示,则让人看到国产器械如何贴合国人骨骼、降低磨损风险、提升术后功能——这不是简单的技术引进,而是一场立足本土的创新突围。 最动人的,是那种“倾囊相授”的真诚。没有保留,没有门槛,只有经验的沉淀与毫无保留的分享。一位学员在课后感慨:“原来单髁不是换个零件,而是一整套对膝关节生态的重建。”这句话,道出了这场培训的真正意义——它不止在传授技艺,更在传递一种医学观:治疗,是为了让人更好地生活。
![]()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教室,照在一张张专注的脸庞上。这场关于单髁的对话,仍在继续。它从岭南出发,走向全国,像一粒种子,落在不同城市的手术室里,终将长成更多患者的希望。医学的进步,从来不是一个人走得多快,而是一群人,朝着同一个方向,走得有多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