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王海
【配图源于软件】
![]()
近日,有文友在“地理历史群”转发了文物专家韩庆芳研究“定陶”的文章。该文主要论述考古报告成果,而笔者关心则是报告中提及的“辽顺州净光舍利塔”铭文。
塔铭虽短,但信息量丰富,其中就记载了怀柔最早的县令“马修”。这位县令1013年在任,距今已逾千年。
![]()
由考古报告得知,与塔铭一同出土的还有一通石碑,碑刻中有20多个村庄和40多位捐施人姓名。笔者猜想此碑刻既然源自千年前辽代的顺州怀柔县,很可能刻有今怀柔区的属村。
为此,笔者就微信了顺义区地方文史研究者王润老师。几分钟后,王老师便发来了相关资料。
果然,“净光塔助缘功德碑”所载的古村中,就有至今仍在使用的“桃山”,且“桃山”后标注了“邑”字。由此可以确认,当时的桃山一带属于辽顺州怀柔县的辖地。
结合塔铭与碑记判断,一千多年前的“辽顺州怀柔县”辖域,已包含了后来明代重设怀柔县时的南部和东南部大片区域。
然而,多年来专家们在论及相关历史问题时,都是用“辽顺州之北境”概括,从不轻易断言为“辽顺州怀柔县地”。原因是,此前没有证据指明当时怀柔县的北部边界。而相对“净光捐施”的古政区考证价值,舍利塔石刻则反映了千年前的县级的治理系统。
净光舍利塔石刻铭文节录:
“定舍利五尊,单灰舍利十尊,螺髻舍光佛利四尊……顺州管内都细讲法华上主经沙门惠贞,维那事郎大理司怀柔县令赐绯鱼袋马修,巳维那■大同军节度巡官袁■■,副维那儒林郎试秘书省校书郎怀柔县主簿■■,县尉王玭……邑人曹贞……施舍利银盒……维开泰二岁次癸丑四月壬戌朔二十二日未时葬,顺州勾官李玄锡书”。
![]()
这段石塔铭文主要记载了塔基地宫的完工,以及瘗埋“定光佛”、“单灰”、“螺髻光明佛”舍利的尊数,并列出了盛放舍利银盒的捐施人名单。
名单排序遵循当时的社会地位。首位是南京道幽都府专门负责讲《法华经》的僧官惠贞法师;接着是怀柔县令马修、巡检司巡官袁某、县主簿某某、县驻军守备王玭等。
值得地方专家研究的是,这些地方官员除了承担行政、治安、军事防御职责外,还兼任与县级宗教事务管理相应的正副“维那”职务。这一现象充分体现了辽宋时期契丹政权对佛教的重视程度。
石塔铭文中的政区名、人名、职务、称号及“赐绯鱼袋”等荣誉记载,都是真实的历史细节。它们为今天常见的概括性史料——“辽太宗会同元年升幽州为南京,属南京道,置南京幽都府,不久更名为南京道析津府,顺州为其所辖,领怀柔县”——提供了具体的想象场景,有效地丰富了正史的概括式叙述。
由此,人们就能从“顺州领怀柔一县”的简单表述中,了解到这个千年前的“怀柔县”不仅设有县令,还配备了巡检官、县驻军守备、主簿等官职,从而形成了一个近乎完整的、兼具军政与宗教职能的管理系统。
净光舍利塔自辽统和二十五年(1007)筹建,至开泰二年(1013)完成塔基地宫并提前瘗埋了舍利银盒。但整座石塔的建造与安装等估计还得一年后完工。这一时期,正是幽都府更名析津府之际。
![]()
![]()
此外,舍利塔铭文和“助缘功德碑”的文史价值还有:
其一,揭示了辽顺州怀柔县与明清怀柔县辖区的承继关系。
截至目前,在已知的辽代史籍记载中,涉及明清时期怀柔的地名仅有“七度河”、“庙城”、“罗盘山”、“曹王峪”几处。
而净光塔碑刻上“桃山”的出现,能使人们通过串联这些地名,初步勾勒出辽代顺州“怀柔县”北部、东北部边界的范围。这个范围大体就是明初所设“怀柔县”的城南以及东南部区域,大约占当时县域面积的三分之一。
即西部至“桃山”,北部至“七度河”(今怀柔城南怀河),东部经罗山、曹王峪(曹王山),再向东连接檀州界。
这充分说明了,洪武十三年划设怀柔县时,除了将今怀柔城区北至红螺山原属昌平县的地域划入,在加上密云城西北的四个“里”,其东南部基本继承了辽金时期怀柔县的区域主体。
这里补充一下辽史中的“怀柔曹王山”。专家尹均科先生一直重视这个历史地标,曾多次在著作中提及,并指出此山必在今怀柔地区,但无法确定具体位置。
后来笔者阅读朝鲜文学家朴趾源日记时发现,辽史所说的怀柔曹王山,实际就是辽怀柔、金温阳、元顺州北、明清怀柔城东南部的“白檀山”。
尽管此山与“曹魏北伐乌桓历白檀”并无史实关联,但它作为一个使用了一千多年的历史文化符号,意义非凡。辽皇室和军队在往返中京和南京时,曾多次途经此地。
![]()
其二,净光舍利塔并非孤立的宗教建筑
根据碑刻记载,石塔附近还有一座名为“义林院”的寺院。联系到怀柔仙台的“凤翔寺”在金代以前称“仙圣传院”,怀柔沙峪口大庙原称“日照院”的现象,可以看出宋辽时期有不少以“院”为名的宗教机构。
这类寺院在传播佛法的同时也承担文化推广和民众教化的任务。因而,这也就解释了为何当时的县令马修等地方官会兼任着“维那”等宗教官衔。
到了金代,今仙台村的“仙圣传院”被更名为“凤翔寺”。那么顺州的“义井院”呢?
顺义旧县志记载,净光舍利塔曾是明代顺义县旧八景之一的“宝塔清风”。塔位于县城南门外,俗称南关塔。但县志中没有提到“义井院”,想必在修志之前该寺院早已湮没了。
但参照其他史料可知,顺州的“义井院”在金代也被改名为“大云寺”了。明洪武图经志记载:顺州“大云寺在城南门外,寺已毁废止存古塔”。
由此可知,著名的净光塔仅是大云寺的一部分,到元代后期已是寺废塔存。
还有个巧合,虽然怀柔曾经的辽代“仙圣传院”在金代被改称了“凤翔寺”,但仙圣传院的石经幢与辽顺州怀柔县的净光石塔,都作为珍贵历史文物保留了下来。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