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文殊院上厕所,学知识长见识。
——今天的编辑 彭主任
去文殊院,有人是烧香拜佛求好运,有人是喝茶品茗吃素冒菜。之前,我们还在文殊院解锁了读楹联、看丰子恺画的体验,有了一些治精神内耗的收获。
(戳☞ 可回顾)
文殊院最出圈的楹联,肯定是三大士殿柱子上挂的:
见了便做 做了便放下 了了有何不了
慧生于觉 觉生于自在 生生还是无生
![]()
外墙上张贴的“拒绝职业乞讨”,“拒绝看相算命”的提醒也很到位。为什么要拒绝的解释,更到位。因为“慈悲与智慧缺一不可。”“命运自己主宰”,积善行德即可。
经常从文殊院停车场那座大门进出的朋友应该发现了,门背面的话,会不断更新。最近一次去,上面写的是:
首先你要健康,其次都是其次。
朴实无华的大白话,成都人日常生疮害病时也会反复说。但从文殊院嘴里讲出来,总觉得更有道理。
![]()
大门上贴的、墙上和柱子上挂的文字,会很容易地在文殊院发现。有天我突然内急,难得在文殊院里面找厕所。刚蹲下,抬头一看,在厕所这个最隐秘、最容易被忽视的空间内,文殊院也没有忘记讲点儿道理。
![]()
![]()
厕所隔间门的背面,古风扇形的标语牌上写着:
不耗时间批评别人,多花时间改善自己。
边上厕所边琢磨,哲理还真深。
文殊院希望你不内耗,做好自己。与其被动地受别人影响,不如将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自己的人生,当然要自己做主。
![]()
好奇地推开厕所里其他隔间的门,每个门背后写的话、讲的道理都不太一样。就连站在小便池前,文殊院也会苦口婆心地说道:
人的一生就是一场戏,但是演戏的时候你要认真,不能糊涂,不能当真。
![]()
瞬间带入了看《演员请就位》时,大咖导师点评学员的情形。一个顶尖的演员,在镜头前能哭能笑,倾注所有感情。但导演一喊“卡”,他就能擦干眼泪,回归自我,不被角色吞噬。
建议每个怀揣演员梦的新人都来文殊院上个厕所,领悟一番。当然,对普通人而言,可以这么理解,认真演戏是做好眼前事,不当真是别被结果束缚,咱们得好好平衡。
![]()
另一句也很精彩。
心是最大的骗子,别人骗你一时,它骗你一生。
一句话,非常犀利地揭穿了人性的弱点。来自外部的、有意识的谎言,总有被识破的一天。但是你自己的思维习惯、内心无意识编织的谎言,可能让你一错再错。
![]()
![]()
一般的公共厕所,里面贴的标语,无非是“来也匆匆,去也冲冲。”“向前一小步,文明一大步。”“垃圾入篓,举手之劳。”
文殊院,另辟蹊径,让上厕所也上出了文化。
![]()
推测这种画风在寺庙比较常见,我又去了临近的爱道堂和大慈寺上厕所进行确认,结果,均很寻常,只有文殊院的厕所更讲究,不愧为长江流域四大禅林之首。
而且,这种讲究是里里外外、无死角的。
![]()
在文殊院,一共有两座公共厕所。一座在山门入口左侧的园林里。一座更靠近可用餐的香园背后,方便喝茶的人。两座厕所的入口处,均设置了海清挂钩和经书存放、雨伞悬挂的架子。
![]()
经书和雨伞不多解释,海清也叫做大袍,是僧侣等人专为礼佛所穿的服饰。上厕所之前,要先把这几样放在外面,不能带进厕所,以免污秽衣物,也是为了表示对经书等宝物的重视。
![]()
进入文殊院厕所内部,虽较为陈旧,但也保持得整洁无异味。时常有义工进行打扫、清洁。地板是拖了又拖,洗手台是抹了又抹。打扫厕所,也是修行的一种方式,如同清扫内心的污垢。
如果放在古代,寺庙厕所的规矩还更多。门口不写厕所,一般是在门口悬挂“净厕”的牌匾。一些寺院还会用更委婉的“东司”来代替厕所的叫法。
像《毗尼母经》《四分律》《十诵律》《摩诃僧祇律》等律典,对僧侣如厕礼仪和卫生规范的规定,详尽到可以用叹为观止来形容。
![]()
上厕所之前,海清、经书等放在外面。最好能换专供上厕所用的宽松、方便脱的衣服。
进厕所时,现在的人一般是看门锁露出红点没有。露出了,就知道里面有人。古代没这么发达,律典规定,僧侣需要在外面弹指、咳嗽或作声,表示自己要用厕所。里面如果有人,也需要以相同的方式回应,让人等候。
![]()
上厕所的姿势,你以为想怎么蹲就怎么蹲?不。全程不准说话摆龙门阵。改小手,仍需要蹲下,而非站立。上完厕所,个人清洁卫生简单概括下来,又主要分两步。
第一步,擦屁股。厕所里有提前准备好的厕筹、篾片等,而且规格一般有两种。规定是,“先用粗者,后用细者”。保证清洁干净的同时,也不要浪费,以擦拭两三次为宜。
第二步,洗手。古代寺庙没有自来水,也没有肥皂。要先用水和皂角、灰泥初步清洗;再用干净的木屑或细土揉搓,主要是为了吸附污渍和异味。最后才是用专用的清水冲洗干净。
![]()
律典上规定的步骤其实更加复杂,比如先用左手干啥,后用右手干啥。如果厕所里没有篾片等清洁工具,又咋办。规矩之多,至于如厕之人是不是认真遵守,全靠自觉和修行的境界。
很大程度上,古代中国世俗社会对厕所清洁的重视、所形成的上厕所的行为准则,和佛教的传入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其中的一些做法,对今天仍然有一定借鉴意义。
![]()
![]()
回到文殊院在厕所里贴有文化、值得细品的话语,这到底什么时候流行起来的?不清楚。
古代寺庙的厕所虽有诸多使用规范,但很少看到厕所内张贴、刻画有名言警句。明清时期,一些官署、书院、私宅等的厕所里,最多会写上“君子当自重”之类的提醒。
寺院内,厕所和道理,两相结合,倒也合适。
排出污秽,身体一身轻松的同时,近在咫尺的一句话,可能会点醒脑壳一团浆糊的困惑之人。有时候,迷糊和顿悟之间,只差去文殊院上个厕所。
![]()
![]()
今日编辑 | 彭主任
本文系谈资“成都Big榜”官方稿件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文章、不得使用文中图片
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
常看常新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