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榆林市榆阳区锚定“生态优先、产业增效”发展方向,将林下经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突破口,通过政策引导、技术扶持、模式创新等举措,推动林下种植、养殖及复合业态落地生根。
从杨树林下的鸡鹅成群,到果林之间的药材飘香;从单一的禽畜养殖,到多元化的产业发展。榆阳区不仅让闲置林地“活”了起来,更让“绿水青山”变成了“金山银山”,实现了从“守着林子难增收”到“林下生金促振兴”的转变,绘就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的新图景。
![]()
陕西慧生汇养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内鸡群在林间踱步。
10月21日,记者走进陕西慧生汇养农业有限公司的林下养殖区,数万只土鸡在挺拔的杨树下悠然踱步,白翅黑羽相互映衬。喂养员拿着饲料袋走进林地,原本四散活动的鸡、鹅纷纷朝着各自的食盘方向聚拢,伸长脖颈地叫着等待投喂。
“我们从2023年底开始尝试林下养殖,采用林带复合种养模式,让鸡、鹅在自然环境中生长,这样养出来的鸡肉紧实、鸡蛋口感好,鹅苗也因为抗病性强很受市场欢迎。”陕西慧生汇养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朱焕锋笑着介绍,目前公司存栏蛋鸡3千只、肉鸡3万只,鹅苗5千只、肉鹅5千只,每年可产鸡蛋近30万枚,出栏肉鸡10万只,销售鹅苗5万只,年产值50万元左右。
在养殖区外围,另一番景象同样亮眼:6千株桃树挺拔而立,6万株桑树连成一片。陕西慧生汇养农业有限公司将“林”和“养”巧妙循环起来,既能提高土地利用率,又能为禽畜提供“绿色饲料”。
![]()
陕西慧生汇养农业有限公司养殖基地育雏网床上的鹅苗。
其中,桑叶富含蛋白质,可以直接投喂鸡、鹅,减少饲料成本;修剪的桑树枝条经过粉碎、青贮,还能制成优质饲料。2024年,该公司仅靠桑叶替代部分饲料,就节省了近10万元饲料成本,桃树挂果后还能额外增加收入10万元以上。
如今,从单一养殖到“种养循环”,从粗放管理到标准运营,陕西慧生汇养农业有限公司已建成“百亩林+百亩草+万只鸡鹅”的标准化种养示范基地,成为榆阳区林下经济发展的生动缩影。
在榆阳区鱼河镇李家沟村亚平家庭农场,林下经济的文章同样写得精彩。
走进农场,鸡心果、鸭梨、西梅等林果树木林立。农场依托多样的果蔬资源,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创新构建起“林果+种养”的资源循环体系,不仅让基地植被覆盖率从35%提升至70%,还为周边农户提供了多个就业岗位。
榆阳区鱼河镇种植户李波就是受益者之一,他说:“我家今年种植了50亩西梅,6年的总收入近60万元。种西梅省工又省事,收益还可观,现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
![]()
榆阳区亚平家庭农场负责人李亚平查看鸡心果长势情况。
农场里,林下养鹅的场景更是充满趣味。一群群大白鹅在果树下低头啄食杂草、虫子,它们的粪便无需额外处理,直接成为果树的天然肥料,实现了“鹅养树、树护鹅”的生态循环。
这种“林果+种养”的立体生态农业模式,已成为榆阳区乡村振兴的强大引擎。
以榆阳区吖吖果业有限公司为例,其2100亩的果园不仅种植了西梅、鸡心果、梨、杏等经济林果,还在林下种植了远志、柴胡等中药材。
“中药材不仅能带来经济效益,还能疏松土壤、提升肥力,锁住水分供果树吸收,让果树长势更好。”榆阳区吖吖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亚平介绍,“林上西梅—林下养殖—林地中草药”的立体循环农业种植模式,在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同时,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保护了土地资源,真正践行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
近年来,榆阳区立足区域资源优势,通过政策引导、模式创新、品牌培育等举措,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在南部特色产业巩固区积极发展林下经济和种植经济林,构建了“林下种植+养殖+加工+文旅”的复合业态,推动林下经济从“零散发展”向“规模提质”跨越。
“榆阳区将进一步推广‘林上果+林下产+林中研’立体发展模式,在南部山区持续巩固16.5万亩大扁杏生态经济林带,培育47个林下经济联合体,完成大扁杏嫁接改良等10余项科研攻关项目,打造文冠果等特色经济林示范园2000亩,努力走出一条科技赋能、生态增值、农林联动、绿富同兴的绿色发展新路径。”榆阳区林业局副局长张生平说。(群众新闻记者 苏欣雨 通讯员 王欣)
来源:群众新闻客户端
编辑 刘雅娇 校对 拓智慧 责编 李治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