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朋友圈被一则教育部印发的《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十条措施》刷屏了。仔细读完这十条具体措施,不禁感慨:这一天,我们等了太久。
这些年,我们目睹了太多令人心痛的新闻——作业压得孩子喘不过气,考试排名让童年失色,手机成瘾成为家庭战场,睡眠不足成为常态。而今,教育部终于出台针对性措施,直面这些问题,每条都戳中了当下教育痛点。
告别“作业围城”,每周一天无作业日来了
通知明确要求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严禁布置机械重复、惩罚性作业,更令人欣喜的是,鼓励每周设置一天“无作业日”。想象一下,孩子们终于有时间发呆、做梦、探索课堂外的世界,这才是童年该有的样子。
体育每天2小时,让汗水冲刷压力
“全面推行中小学生每天综合体育活动时间不低于2小时”,这一条让多少人为之振奋。想起我们小时候,课间追逐打闹,放学后操场上的欢声笑语。如今,孩子们终于可以理直气壮地“能出汗”了。
保障睡眠,对孩子熬夜说“不”
通知要求合理安排学校上下学时间,保障必要午休,坚决遏制超时学习。睡眠不是懒情,而是必需品。这一措施直击当下学生普遍睡眠不足的顽疾,让孩子们有权利做个好梦。
手机不进课堂,共建健康用网环境
严禁手机等电子产品带入课堂,推动“息屏行动”,优化算法推荐机制,不再向学生推送危害心理健康的信息。在这个数字时代,给孩子一个清净的学习空间,何等宝贵。
关注特殊群体,不让一个孩子掉队
针对留守儿童、流动儿童等特殊学生群体,建立“一生一策”机制,每学期至少开展1次家访。教育的温度,正体现在对最需要关怀的孩子的呵护上。
此外,建立心理健康监测预警系统、推进全员育心制度、优化校园心理支持环境、培育家庭和谐亲子关系等措施,构建了从学校到家庭,从预防到干预的全方位心理健康防护网。
作为两个孩子的家长,我特别注意到“将学生睡眠状况纳入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和“每学期至少组织2次家庭教育指导活动”这些具体规定。这意味着,心理健康不再是口号,而有了实实在在的衡量标准和实施路径。
当然,好政策关键在落实。希望各地学校能真正领会政策精神,不打折扣地执行,让孩子们早日享受到这些措施带来的改变。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本质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塑造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个体。这十条措施,让我们看到了教育回归本真的希望。
期待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孩子可以在阳光下奔跑,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在课堂上畅所欲言,回到家有充足的睡眠和父母的陪伴。这样的童年,才是他们应得的。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