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就一杯“琥珀般晶莹剔透、油润通透有光泽”的好茶汤,并非易事。无论是白茶的浅黄、绿茶的清碧,还是红茶的橙红,其汤色的最高境界,都应如宝石般澄澈亮丽。(注:部分普洱茶在新茶转化期可能出现短暂浑浊,经陈化后会重归透亮;本文亦不讨论“冷后浑”现象。)
我们知道茶黄素、茶红素、茶褐素等水溶性色素是构成茶汤颜色的主角,它们决定了汤色是如金珀般明亮,还是似血珀般红艳,但其本身并不会直接导致茶汤浑浊。
那么,茶汤的“浑浊”究竟从何而来?
物理意义上的“浑浊”,指液体因悬浮颗粒而显得不清澈、不透亮的状态。茶汤的浑浊,正是茶叶内含物质与外部因素复杂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要洞悉其根源,我们需要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综合审视。
![]()
茶树品种的潜在影响
茶树品种是茶叶品质的起点,虽非决定性因素,但其内在特质埋下了潜在的伏笔。某些品种含有较高的多酚类物质或活性蛋白(如白蛋白),这些成分在后续环节中更容易析出,增加了茶汤浑浊的可能性。然而,这仅仅是“先天条件”,最终汤色的清浊,更大程度上取决于后天的工艺精度与冲泡技艺。
![]()
冲泡的关键作用
如果说茶叶是食材,那么冲泡便是烹饪。再好的原料,若没有得当的“手艺”,也难以展现其光华。
冲泡前的准备:对于紧压茶,不当的撬茶方式会产生过多碎末,一经冲泡便悬浮于汤中,造成视觉上的浑浊,并可能导致茶汤苦涩。此外,泡茶用水的选择至关重要。矿物质含量高的水在煮沸后易产生沉淀,会影响茶汤的透亮度和口感;而纯净水则能更好地溶解茶叶内含物质,展现茶汤本真的油润与光泽。
冲泡中的掌控:如同厨师掌控火候,泡茶人需精准拿捏茶水比、水温和坐杯时间。任何一项过度,都可能使茶叶内含物质过量释出,超出水的溶解极限,从而形成悬浮物,导致汤色浑浊。
冲泡时,茶叶在水中会自然形成一种有序的“过滤层”。若在闻香看叶底时随意抖动、摇散,或每次注水方向混乱无常,都会破坏这一微妙结构,导致下一泡茶汤立刻变得浑浊不堪,口感亦随之下降。相反,维护好叶底的秩序,是获得“琉璃汤、水晶光”的秘诀之一。
![]()
制作工艺
工艺是茶叶品质的分水岭,任何疏漏都可能直接投射在茶汤的清澈度上。
环境的洁净:制作环境中若存在粉尘杂质,并附着于茶叶,会直接污染茶汤。
过程的精准:无论是杀青时茶叶沾染焦物、揉捻过度导致茶汁过量渗出、发酵环节温度控制不当,还是干燥不彻底导致含水量过高,都可能成为茶汤浑浊或暗沉的直接原因。
市场上的一些“老茶”,干茶虽美,但冲泡后汤色持续浑浊,这与我们在优质普洱茶中常见的,随着陈化汤色愈发油润透亮的现象形成对比。这背后,或许正是工艺差异所导致的不同命运。
![]()
储存与转化
茶叶制成后的旅程并未结束,储存环境与时间转化同样深刻影响着茶汤的样貌。
- 受潮返青:储存环境湿度过高,茶叶受潮后不仅滋味变涩,汤色也可能转向浑浊。
- 发霉变质:这是最严重的情况,霉菌污染会使茶汤出现絮状浑浊,并可能产生有害物质。
- 转化期的波动:部分普洱茶在陈化过程中,会因微生物菌群的活跃而经历短暂的“尴尬期”,汤色略显浑浊。但若能提供适宜的陈化环境,度过此阶段后,茶汤往往会焕发出更加油润通透的光彩。
关于滤网
最后,一个常见的误解是:使用滤网便能解决一切浑浊。事实上,如果一款茶因其内在品质或工艺缺陷,即使用盖碗、紫砂壶冲泡均显浑浊,那么即便使用滤网,也往往难以实现真正的“亮”。滤网能滤去粗大颗粒,却难以赋予茶汤那种由内而外的“油润通透”之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