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54岁的马斯克,卷不过39岁的机器人新贵?

0
分享至


Photo by ChatGPT

©有界UnKnown原创

作者丨钱江

编辑|山茶

你敢信?马斯克正在被一个年轻人“抢风头”。

2025年,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两大主角——特斯拉的马斯克与Figure创始人Brett Adcock,几乎同一时间宣布要推出第三代机器人。但当Figure 03在10月10日亮相并迅速刷屏时,马斯克的Optimus依旧“半遮半掩”,只是放出几段金色外壳与爆米花演示的片段,还强调那只是V2.5。

更直观的差距还体现在两者对于新产品的具体叙事上:

同样在X平台上,Brett既不谈算法,也不展示结构参数,只是让机器人出现在真实家庭空间里轻放碗盘、叠枕头、避开宠物、取笔记本。

这些动作流畅自然,一镜到底,观众看到的不是代码,而是一种被具象化的“生活感”——仿佛“机器人真的能在家中工作”。借此,Figure完成了一次从“实验室产品”到“未来生活的可见样本”之间的转变。

与Brett相反,马斯克则依旧聚焦工程逻辑:AI芯片、执行器、供应链。这些对研发和投资人至关重要,却难以转化为公众能直观感知的故事。于是,当Figure抢占舆论高地时,Optimus更像一次内部升级,而非真正“登场”。

当然,马斯克在财报会上仍信心满满,称Optimus V3进展顺利,2026年初量产,并可能成为特斯拉最伟大的产品。但对比之下,Brett更擅长让未来“被看见”,马斯克仍在专注于如何“造出来”。

这场较量,本质上是两种兑现未来的方式:Brett让机器人先走进公众视野,马斯克则在打磨底层体系。

可在今天这个“注意力为王”的时代,谁能先占领大众心智,谁就更有机会定义未来。

39岁的Brett正在把Figure 03变成一段人人可见的“未来样本”;而54岁的马斯克,或许正面临一个更尖锐的问题:当未来需要被看见的那一刻,他会不会慢了半拍?


做人形机器人,当新派遇上老牌

特斯拉和Figure,几乎在同一时间迈入人形机器人赛道。

2021年8月,马斯克在Tesla AI Day上首次宣布,要打造一台能承担“危险、重复、枯燥任务”的人形机器人——Tesla Bot(后更名为Optimus)。他描绘的愿景是:在为人类建造的世界中,机器人能安全行走,协助完成日常工作。媒体很快将这一计划称作“特斯拉AI战略的终极形态”——让人工智能真正长出身体,进入现实世界。

五个月后,Brett在加州圣何塞创立Figure AI,用卖掉电动飞机创业公司后的第一笔积蓄,孤注一掷开启机器人项目。

这两个人,一个是从自动驾驶帝国走出的“造系统的人”,一个是刚完成创业转身的“造机器的人”。在几乎同一时刻,他们选择踏上同一条未知的路。


2022到2023年,在人形机器人上,两家公司一直保持着齐头并进的节奏。

2022年10月,特斯拉推出原型机Bumble C,完成了基本的行走与双臂抓取,一具身体尚未成熟的身体。

几个月后,Figure 01亮相——这家成立才24个月的公司,让机器人迈出了第一步。

那时,外界更愿意把Figure视作特斯拉的“后来者”,Brett曾在采访中提到,Figure正“站在特斯拉和波士顿动力等巨人的肩膀上”,并“从他们的实践中学到很多。”但他补了一句:“只是我们得更快。”

真正的分水岭出现在2024年春天。

Figure 02发布,接入OpenAI模型。在那支走红的视频里,机器人在厨房里整理台面、递苹果——不是表演,而是任务。它会听懂语音指令、识别物体、规划动作。

那一刻,“人形机器人”第一次在公众视野里变得有生活气。

也正是从那一刻起,这条赛道被重新划分:

Figure代表的新派公司,选择用语言去唤醒机器,让它“理解人”;特斯拉、波士顿动力这样的老派玩家,则依旧在用钢铁和算法去打磨一具可靠的身体。

进入2025年,这种分歧愈发明显。

Figure 03发布,自研Helix系统首次亮相。Brett 在公开场合说:“Helix不是让机器人更聪明,而是让它能从‘看见’走到‘行动’。”

这代机器人的指尖能感知3克压力,足以握住一枚回形针;它的手掌嵌入小型摄像头,即使主镜头被遮挡,也能完成近距离识别;外层包覆多密度泡沫和柔性织物,防止在接触人时产生压迫。

更重要的是,Figure开始造工厂。

大规模人形机器人生产工厂BotQ在加州启用,年产能12000台,机器从“手工组装”进入“流水制造”;

人形机器人数据集工厂Project Go-Big同步启动,用成千上万台Figure 03采集日常任务数据——从厨房到仓库,从客厅到办公室——为机器人建立一个“世界的记忆库”。


这是一种典型的AI公司思维:先让智能跑起来,再去完善身体。

而马斯克选择从反方向走。

2025年初,特斯拉宣布关闭Dojo训练中心,整合AI5与AI6芯片架构,把全部资源投入算力与控制系统。

Optimus团队同时放弃了动作捕捉训练,改为纯视频学习——让机器人“看”人类如何完成任务,再去模仿。

马斯克相信,视觉就足以成为智能的入口。这种方法的好处是可扩展,但代价是漫长。


视频能教会机器人“看”,却教不会“触”;它知道“该怎么做”,却感受不到“该用多大力”。

于是,每一个失误都要在真实的机器上试一遍。

这或许也是为什么,马斯克的Optimus V3迟迟没有对外展示。

那不是拖延,而是一种谨慎的代价——当 Figure 在公众面前演出,特斯拉仍在调校后台的引擎。

到了2025年秋天,这条时间线的两端已清晰分化。Figure 03用一支家庭场景的一镜到底视频,让世界相信机器人可以“自然”融入生活;Optimus V3则只留下那段操作爆米花机的短片。

Figure 03凭一支一镜到底的家庭场景视频,让世界相信机器可以“自然地”生活在我们身边;而Optimus V3只留下了那台操作爆米花机的短片。

两家公司追逐的都是同一个目标:让机器学会生活。不同的是,Brett先让人们看见未来,而马斯克,仍在打磨通往未来的现实。


“降温”的马斯克和“加速”的Brett

在Brett Adcock身上,仍能看到马斯克最初做机器人的那股“兴奋劲”。不同的是,Brett的热度还在攀升,而马斯克的激情已经开始降温。

2024年特斯拉股东大会上,马斯克曾再次描绘那个庞大的未来:“人形机器人与人类的比例,可能至少是2比1,肯定能达到1比1。”换句话说,他设想这个星球上将有100亿到300亿个机器人,每年生产速度可能达到10亿台。

“即使特斯拉只占10%,那也是每年1亿个Optimus。”

他甚至给出了明确的目标价——2万美元一台,这意味着一旦规模化生产,特斯拉可能掌握一个比汽车更庞大的市场。

这类宏大叙事曾是马斯克最擅长的修辞,但过去一年,他的语气变得克制了。

2023年时,他在多次公开讲话中坚称,“到年底,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将在特斯拉工厂投入使用”。

但到了2025年夏季的电话会议上,他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原型机现在正在办公室里走来走去。”即便在刚刚公布的Q3电话会,马斯克的说法也偏于保守,他称Optimus可以在帕洛阿尔托的工程总部“24小时走动、引导访客”。


那种曾经笼罩在“人形机器时代即将开启”的激昂语调,悄然消失。

这种转变并非态度问题,而是现实的重量——机械手的问题、团队的问题、节奏的问题。

马斯克在一档名为《The All-in Podcast》节目中承认,人形机器人的手,是整个系统里最复杂也最棘手的部件。

他表示,“人类的手进化得太复杂,它能同时完成高强度和精细操作,这种多自由度的协调几乎无法用现成的结构复制”,“手的大部分肌肉其实在前臂,通过肌腱牵引来驱动”,马斯克在节目中形容,机械手的制造难度“介于Model X与星舰之间”。在最新的电话会上,马斯克再次提及,“制造一只和人类一样灵巧、能干的手,是整个机器人中最难的一部分”。

这一困境在供应链中体现得更直接——即使肯花钱,也买不到合适的执行器。据Tech Stock报道,特斯拉目前囤积着大量尚未安装前臂和机械手的Optimus机体,而这些关键部件的生产“仍在严重滞后”。这意味着,马斯克所谓“规模化投产”的蓝图,仍停留在实验室层面。


技术之外,团队的动荡同样影响了项目的推进。

2025年6月,工程副总裁、Optimus项目负责人Milan Kovač离职,紧接着,特斯拉起诉了一家由前员工创立的机器人初创公司,指控其窃取了与机械手制造相关的商业机密。

组织的不稳定进一步拖慢了进展——特斯拉曾在内部设定2025年生产5000至10000台Optimus的目标,但该计划已被推迟,马斯克在最新电话会中表示“我们将在明年第一季度,可能是二月或三月,准备好展示一个生产意图的原型。在明年年底左右开始建造一个百万单元的 Optimus 生产线。”

马斯克对“控制权”的担忧,也或多或少影响了他推进 Optimus 的节奏。在最新的电话会上,他直言:“如果我建立了一支庞大的机器人大军,会不会有一天,我反而被排除在掌控它的人之外?”

与此同时,Brett和FigureAI却在快速推进。

Figure的加速并不只是“Helix”“BotQ”这些成果本身,而在于它在一年之内同时打通了研发、生产、数据三条线。

Brett在多次采访中强调,Figure是一家“only focus company”——没有其他业务线,也没有资产包袱。

这意味着,它能以几乎所有资源押注在一件事上:让人形机器人进入现实世界。

他在接受《Forbes》采访时说:“我们不是为了展示而造机器人,我们想让机器人真正进入世界。”


这种说法反映了新兴AI公司的思维方式——先让它“看起来能工作”,再在现实中把它“变成能工作”。

这就是两人之间的鲜明对比:

马斯克的路线,是在稳扎稳打地构建“系统”——让机器人真正可控、可制造、可复用;Brett的路线,是让“智能”先被看见——用视频、模型、数据闭环去抢占公众想象。

两者的分歧,正好对应了他们的年龄与位置。

作为特斯拉CEO,马斯克要为特斯拉整体的AI架构、能源网络、芯片体系留出容错空间,他不能让一个未完成的机器人成为股价风险;

而Brett没有这种包袱,他可以押上全部的资源和叙事,只讲一个故事——让机器人进入人类的生活。

华鑫证券在2025年上半年研报中指出:“马斯克的工作重心正在回归机器人业务,但多线并行导致新产品进度阶段性滞后。”

马斯克曾经最擅长“讲未来”,如今在54岁这个“知天命”的年纪,在机器人制造上也不敢夸下海口。

而Brett——那个39岁的后辈——正在用马斯克当年的语言,重新点燃一遍创业激情。


结语

虽然第三代擎天柱机器人发布时间晚于后起之秀Figure,但这并不代表马斯克“落后”于Brett。

外界看到的落差,本质上是一场“周期错位”。Figure 抢占了叙事高地,但它的Helix 模型和真实交互能力仍待验证;特斯拉的擎天柱虽然没能“登上热搜”,却掌握着通向产业化的核心环节——能源、制造、供应链。

这意味着,当人形机器人真正进入“批量上工”的阶段,决定胜负的未必是谁先亮相,而是谁能让一百万台机器稳定工作。

欢迎添加微信:cyxx-z

加入「有界UnKnown」科技交流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这种丰满的腿,穿紧身瑜伽裤真的好看吗?

这种丰满的腿,穿紧身瑜伽裤真的好看吗?

小乔古装汉服
2025-10-15 17:16:17
聚是大湾区,散是走地鸡!全运开幕式太热闹了!

聚是大湾区,散是走地鸡!全运开幕式太热闹了!

广州PLUS
2025-11-10 21:41:28
中国颜值巅峰的6个AAAAA景区,去过3个很幸福,去过6个此生无悔!

中国颜值巅峰的6个AAAAA景区,去过3个很幸福,去过6个此生无悔!

户外钓鱼哥阿勇
2025-10-21 08:15:56
区划调整后,原两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许宏球调任永川区委副书记

区划调整后,原两江新区管委会主任许宏球调任永川区委副书记

澎湃新闻
2025-11-11 15:14:38
魔幻一幕:机器人证明自己不是人,史上首次

魔幻一幕:机器人证明自己不是人,史上首次

大道微言
2025-11-10 10:08:11
中央定调,退休新政落地,1970年以前出生的,能更加受益?

中央定调,退休新政落地,1970年以前出生的,能更加受益?

一只番茄鱼
2025-11-11 08:28:18
曾是农村的“害兽”,农民对它恨之入骨,如今骨头能卖300一斤

曾是农村的“害兽”,农民对它恨之入骨,如今骨头能卖300一斤

阿伧说事
2025-11-10 11:02:13
1945年,日军中将给陈毅送来60车军火,朱德:你这下成大财主了

1945年,日军中将给陈毅送来60车军火,朱德:你这下成大财主了

鹤羽说个事
2025-11-11 15:24:28
华中农业28岁博士摘橘子,掉入水中溺亡,老父亲在河边烧纸悼念

华中农业28岁博士摘橘子,掉入水中溺亡,老父亲在河边烧纸悼念

魔都姐姐杂谈
2025-11-11 07:14:31
图灵奖得主:中国顶尖大学新生比斯坦福新生优秀,但4年后却……

图灵奖得主:中国顶尖大学新生比斯坦福新生优秀,但4年后却……

尚曦读史
2025-11-11 07:27:05
80年母亲心软放走盗贼,10年后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全家蒙圈

80年母亲心软放走盗贼,10年后收到一个包裹,打开一看全家蒙圈

民间精选故事汇
2024-09-08 10:30:03
俄罗斯爆出重大人事调整!普京亲自出手,两将领获新任命

俄罗斯爆出重大人事调整!普京亲自出手,两将领获新任命

博览历史
2025-11-10 19:45:00
香港一对六旬兄弟陈尸家中!警方称找到遗书,刑事调查队跟进

香港一对六旬兄弟陈尸家中!警方称找到遗书,刑事调查队跟进

南方都市报
2025-11-11 19:26:12
听到红军城失守的消息,特朗普态度反转,不再跟普京“斗气”了

听到红军城失守的消息,特朗普态度反转,不再跟普京“斗气”了

军机Talk
2025-11-11 12:11:01
现在不是美国敢不敢打中国的问题,是中国让不让美国打的问题

现在不是美国敢不敢打中国的问题,是中国让不让美国打的问题

趣史微视频
2025-11-11 15:21:06
战争正式打响!大陆终于对台“下狠手”了!外媒:台积电插翅难逃

战争正式打响!大陆终于对台“下狠手”了!外媒:台积电插翅难逃

文史旺旺旺
2025-11-10 21:06:13
真不能怪祖院长,就曾医生这颜值、这才华和魅力,谁遭的住?

真不能怪祖院长,就曾医生这颜值、这才华和魅力,谁遭的住?

吃瓜局
2025-11-11 16:23:49
西安一家属院顶楼起火,现场浓烟滚滚 社区人员:屋顶防水沥青焊接所致,无人员伤亡

西安一家属院顶楼起火,现场浓烟滚滚 社区人员:屋顶防水沥青焊接所致,无人员伤亡

极目新闻
2025-11-11 13:50:54
全运会爆大冷!国乒主力被逆转,王楚钦丢局,男单8强赛对阵出炉

全运会爆大冷!国乒主力被逆转,王楚钦丢局,男单8强赛对阵出炉

知轩体育
2025-11-10 23:49:10
36岁大二学生唐尚珺组建团队直播带货,当事人:只是个课余兼职,选品自己会先试用

36岁大二学生唐尚珺组建团队直播带货,当事人:只是个课余兼职,选品自己会先试用

极目新闻
2025-11-10 21:51:09
2025-11-11 19:52:49
有界UnKnown incentive-icons
有界UnKnown
记录时代发展,讲好产业故事。
76文章数 14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科技要闻

苹果新品惨败,产线拆光、二代搁浅!

头条要闻

媒体:高市早苗接连触碰中国底线 日本贼心不死

头条要闻

媒体:高市早苗接连触碰中国底线 日本贼心不死

体育要闻

一个14岁的小男孩,决定了谁能晋级世界杯

娱乐要闻

古二曝秦雯多次炫耀袭警经历

财经要闻

南昌三瑞智能IPO:委外代工模式存疑

汽车要闻

盈利"大考",汽车智能化企业的中场战事

态度原创

房产
健康
艺术
教育
军事航空

房产要闻

海口湾,1300亩巨无霸地块登场!

超声探头会加重受伤情况吗?

艺术要闻

田英章日常书信曝光,字迹开阔惊艳人心!

教育要闻

四川志愿填报,这样准备就对了!

军事要闻

空军发布重磅视频 多款新型战机亮相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