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健康意识的提升,“无糖食品”成为市场新宠,但许多产品只是打着“无糖”旗号的营销噱头。消费者若不加辨别,可能陷入“糖衣陷阱”,不仅无益健康,反而适得其反。掌握科学的辨别方法,是避开商家陷阱的关键。
![]()
第一步:细读配料表,揪出“隐藏糖”
根据国家标准,食品标签上的“无糖”要求每100克或100毫升中糖含量不超过0.5克。但许多商家会玩文字游戏,用“零蔗糖”混淆概念。例如,某品牌豆浆标注“零蔗糖”,配料表却含有果葡糖浆,其升糖指数甚至高于蔗糖。此外,麦芽糖、蜂蜜、浓缩果汁等都属于添加糖,需仔细排查。记住:配料表顺序按含量降序排列,糖类位置越靠前越需警惕。
第二步:识别代糖“马甲”,理性看待健康风险
为保持甜味,无糖食品常添加代糖。这些添加剂名称隐蔽,如阿斯巴甜、安赛蜜、三氯蔗糖等。天然代糖如赤藓糖醇相对安全,但部分人工代糖可能存在争议。例如,某些研究表明大量摄入可能影响肠道菌群。消费者需明确:代糖只是替代方案,不应无节制食用。
![]()
第三步:警惕营养陷阱,全面评估食品价值
“无糖”不等于健康。有些无糖饼干脂肪含量超高,热量甚至超过普通版本;无糖饮料可能含大量磷酸,影响钙吸收。选购时应综合查看营养成分表,关注脂肪、钠等指标,避免拆东墙补西墙。全麦、高纤维等特质才是健康加分项。
第四步:破除认知误区,树立科学饮食观
许多人认为“无糖即可放肆食用”,这是最大误区。无糖食品仍是加工食品,不可替代天然食物。真正健康的饮食应以蔬菜、全谷物、优质蛋白为基础。消费者需培养理性购物习惯:先看配料表,再查营养成分,最后比价格,让消费决策回归科学。
![]()
在糖衣炮弹充斥的市场中,消费者应化身“食品侦探”,用知识武装自己。唯有透过营销迷雾,抓住配料表与营养成分表这两个核心,才能让无糖食品真正为健康服务。记住,最天然的食材,往往是最可靠的“无糖”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