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3日,农历的九月初三,我们迎来了霜降节气!
作为秋天的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不仅是气温骤降的信号,也是丰收的信号,此时很多晚熟的作物成熟了要立即收获!
![]()
同时由于霜降节气气温已经很低了,早晚的温差也大了,更是要注意!而老辈人就提醒了,霜降节气不一般,不管多忙,要记得“一不去、二要防、三要吃”,这些看似简单的叮嘱,实则是人与自然共处的生存智慧,做好了也能帮助我们顺利入冬。
首先是“一不去”,主要是指这个时候没事就不要去河边瞎溜达了,这也是霜降最直白的警示。
老辈人就常说“三月三,九月九,神仙不敢河边走”,这里的“九月九”恰在霜降前后。说的是在三月和九月这个期间,就算是神仙也不敢去河边,因为这样的环境很危险,更何况我们普通人呢?
![]()
主要的原因就是河边已经很冷了,此时昼夜温差可达10℃以上,河水蒸发的寒气直往骨缝里钻,即便年轻人也易被湿气侵扰,引发关节不适。
更关键的是,霜降后水面早晚易结薄冰,岸边青苔覆着白霜,一脚踩滑便可能酿成危险 。这并非迷信,而是古人在无数次生活实践中,总结出的避险准则,是对自然规律最朴素的敬畏。
“二要防”,防的是季节交替时身体与情绪的“双重失守” 。
先说说第一个要防的是秋郁,古人就说了“自古逢秋悲寂寥”,可见秋日多数人都会情绪低落!
![]()
原因是霜降后日照减少,树叶凋零,天地间的萧索感容易让人情绪低落。
古人早有察觉,所以才会在此时登高远眺,让视野越过枯黄的草木,望向辽阔的天际,借自然的开阔驱散心中的郁结。
如今我们虽少了登高的闲情,但午后晒15分钟太阳,或是傍晚绕着小区走两圈,看夕阳给楼宇镀上金边,也能守住内心的暖意。
第二个就是防寒,霜降的寒是“透骨寒”,不同于深秋的凉。此时穿衣要遵循“上薄下厚”,尤其是脚踝和膝盖,别为了风度露脚踝,否则寒气顺着经络往上走,冬天容易犯老寒腿。
早晚出门不妨带件薄外套,按需增减,把暖意牢牢锁在身上!
最后一个是“三要吃”,吃的是应季食材,更是对身体的温柔滋养!第一个就是霜降要吃柿子,是刻在中国人DNA里的仪式感。
此时的柿子褪去青涩,果肉软糯香甜,一口下去满是秋阳的味道 。老话说“霜降吃柿,不会流鼻涕”,从现代营养学来看,柿子富含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能帮身体抵御干燥;从中医角度,柿子性凉,可清热润燥,正好缓解秋燥带来的口干舌燥。
第二个是吃兔肉,这则是古人“贴秋膘”的智慧选择,霜降后需要补充能量,但兔肉高蛋白、低脂肪,既能补身又不腻,搭配萝卜炖煮,鲜美的汤汁能驱散一身寒气。最后一样就是吃羊肉了,更是霜降的“暖身神器”,北方人爱喝羊汤,南方人喜吃羊肉火锅,几片鲜嫩的羊肉入锅,配上当归、生姜,一碗下肚,从胃里暖到脚尖,所谓“霜降补羊肉,开春打老虎”,说的就是这份滋补的力量!
除了“一不去、二要防、三要吃”,霜降节气还有不少习俗。
古代霜降有扫墓祭祖的传统,人们带着刚收获的粮食、水果来到先人墓前,既是告慰先辈一年的丰收,也是传承“慎终追远”的家风。
另外,赏菊也是霜降的固定节目,此时百花凋零,唯有菊花傲霜开放,古人会邀上三五好友,赏菊饮酒,吟诗作对,在肃杀的季节里,活出一份从容与雅致。
如今城市生活节奏加快,我们或许没时间登高赏菊,也难得专门去郊外扫墓,但“一不去、二要防、三要吃”的叮嘱,依然能融入日常。
这些细微的举动,都是对节气的回应,也是对自己和家人最贴心的照顾 。
霜降不是结束,而是过渡,是秋天向冬天的温柔交接。记住这些老祖宗的智慧,把对季节的感知融入生活,便能在渐冷的日子里,守住一份安稳与暖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