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所经历的
正在成为过去
我们所留下的
是这一方水土和文明存在过的痕迹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今天,你将听到的是《春风送暖入屠苏》。
点击收听音频
农历新年是“七十二候之初,三十六旬之始”。前一轮冬藏以后,新一轮春耕之前,既充满了收获的喜悦,又满怀着更大的希望。于是,春节自然成了农耕社会中最隆重的节庆。几千年来,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同样的过年习俗,由于民族不同、地区不同,又形成了同中有异的地方特色。上海是这样,闵行亦如此。
送灶神拉开过年序幕
相传灶神姓张,名禅,字子郭,是一个身着明代官服的矮胖老头,三绺青须,一派富态。那是统领三界的玉皇大帝派驻在每家每户的神祇,维护家宅火烛,兼负监察之责。沪上旧时农历腊月二十四日的晚上,是灶神一年一度上天庭述职的时刻,家家为他老人家饯行。
送灶神除用香烛外,多用团子、糯米饼、年糕,最要紧的是饴糖做的元宝糖,又称“廿四糖”,还有柿饼、茨姑、芋艿、菱角等。其意实属行贿,饴糖与糯米糕粘住其牙、酒与酒酿将灶神爷灌醉,使其张不了口、记不住事,不会说这户人家的坏话了。整个沪地对送灶神都极为重视,有称“交年节”或“小年”的,一些徽商移民更将其视同过年。
![]()
江南常见的灶王爷(灶神)画(资料图片)
有送,自然有接。接灶神的时间一般在元宵夜,沪上其他地区也有所差异。祭供之礼一如送灶神,再贴上新的灶马和对联,联语多为“上天言好事,回宫保平安”之类。
送灶神拉开了年事的序幕。二十五日“除尘”,就是大扫除;去集镇买新衣新鞋新帽子;准备年夜饭的菜肴,殷实人家开始杀猪宰羊;在外的人纷纷往家赶。二十五日夜,全家共食腊塌粥,未到家的人也要放上一碗,故又称“口数粥”,此粥寄寓驱疫祈福之意。
在准备过年的几天中,印象最深的当数焋糕。笔者孩提时所见到的有松糕、糖糕、印糕、一捏酥等。松糕是用糯米和粳米粉混合后蒸出来的,上撒红枣、瓜子仁、红绿丝等。糖糕是用糯米和粳米饭在石臼中捣出来的。最有趣的是印糕和一捏酥,那是将糯米、大米、芝麻、黄豆各粉炒熟,加糖拌和后,用少许熟猪油作黏合剂,用印模压出的即印糕,用手抓捏出的即一捏酥。印糕是用形状各异的印模拓出来的,其形状有梅花、荷叶、果状、鸡心、鱼兽种种,望之可爱动人,含之香酥甜糯,入口即化。焋糕时,满屋香甜味,小孩穿来挤去,充当着第一试吃的角色。50多年过去了,至今难以忘怀。
![]()
印糕模具(资料图片)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三十一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的学生来诵读《俗门俗事》。“俗”在《说文解字》中解释为“习也”,大抵意为地方流行的生活习惯。本书作为“发现闵行之美”文史系列丛书“民艺乡俗”辑中的一册,主要针对岁时节令、人生礼仪等内容进行叙述,以四季为时间线,带读者感受闵行传统民俗文化的移风易俗。
2025年11月起,第三十一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骏博外国语学校 六一班 汤暃而
编辑/初审:陈依婷
复审:何婷婷
终审:王婷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