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任见《曹操传》第十八章 文武合璧成雄杰94
94
曹丕的文治大于武功,作为文人的他,性格是比较洒脱与随和的,而且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文友。
“七子”之一的好朋友王粲死后安葬时,曹丕和文友们前往吊唁。
王粲性格幽默,平时喜欢学驴叫,曹丕便即兴提议:仲宣生前喜欢学驴叫,今天咱们都学驴叫,就算是为他送行吧。
于是,大家就在王粲的墓前学起了驴叫。
曹丕是位皇帝,以这种非常“幽默”而独特的方式为亡友“送行” ,在中国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文史佳话。
作为一代皇帝,作为魏朝政治上的最高领导人,曹丕为全国的文化发展创造了比较宽松的环境,他本人在文学上的内容、形式创新、对文学理论的探索尤为突出,有学者认为,曹丕是建安文学的真正领导人。
确实,相对于其父曹操的操劳政事,其弟曹植受政治地位限制,曹丕本身具有合适的时机和合适的身份,都使他在建安文学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曹丕的文学态度是客观的,在他身上,存在着文学自觉、“文人相重”等优秀的文学品质。
曹丕还非常重视创作个性,提出了“文气”说,即“文以气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以及“诗赋欲丽”的观点。
曹丕这些与众不同的理论,在政治文化专制的封建社会里,由一个封建统治者,一个喜好文学的书生皇帝提出来,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为促进当时文化的空前繁荣注入了强劲的动力和活力。
曹魏时代的文学,经曹丕的提倡,结束了作为儒家附庸的卑贱与怯懦,开始取得独立的、不低于学术著作的地位,在中国文学史上起了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仅此一项功绩,曹丕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即无人可以否定了。
陈寿在《三国志》中是这样概括曹丕的:“文帝天资文藻,下笔成文,博文强识,才艺兼该;若加之以旷达之度,迈志存之道,克广德之心,则古之贤王,何远之有哉!”
作为魏文帝的曹丕,在文化建设上,组织编纂过《皇览》一书,把先代经传典籍,随类相从,重加编排。
《皇览》全书规模很大,凡千余篇,可惜后人没有保存好。
曹丕恢复建设了洛阳的太学,开张了高等教育,第一批授予博士职称的有十九人。
黄初年间,曹魏洛阳太学不断招生,到魏明帝时,生员已达数千。太学毕业生,通过考试可以走进干部队伍,补为掌故、太子舍人、郎中等。
曹丕最大的功劳,最重要的政治作为,是确立了公务员察选之法。
曹丕在干部队伍改革上,发明了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九品中正法” ,又谓“九品官人法” 。
其制为,在各州郡,选择“贤有识见”的官员,担任“中正” ,中正的秩级为二品,由“中正”来察选贤人,组成预备梯队,供中央任用。
各州的中正叫大中正,各郡的中正叫小中正。
大小中正们,选择后备干部的标准有几条,一是看“簿世” ,家族历史,二是观“行状” ,日常表现,三是组织鉴定小组进行评定,将候选人分成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一级级上报,到中央司徒署,备选。
曹丕的最高组织部,给中正们颁布了评定“九品”的具体条例。
忠:忠恪匪躬;孝:孝顺父母;和:友于兄弟;洁:谦虚清廉;信:诚实可信;学:热爱学习。
中正制度还规定,九品的评定不是一成不变的,每隔三年,要将在册的人才重新评定一次,对于德才有所提高的,就升高其等级,对于德才有亏缺的,就降低其等级。
有人盲目赞美后世的科举制度,认为是选拔公务员的最好办法,读书人十年寒窗,一级级赶考,考上做官,考不上回家复读,再考,考不上,再复读,读一辈子。他们说曹魏的九品中正制不好,“只重家世,不问贤愚” ,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出现了官二代、官三代的畸形现象。
但科举制度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进程,君不见,直到二十一世纪的这片天朝上国宝地上,官方还在不遗余力地推崇它和实行它,千万人挤考公务员吗?
在科举制度形成之前的古代中国,长期使用的是“荐举法” ,由现任官员推荐他所认识的人做官。
先秦时期,国家政权是贵族们的私产,几乎全部官位的重职、要职,都由贵族成员把持了。虽然个别年份兴过所谓“乡贤”的选举,但也只是选拔个小小的村官而已。
西汉开始出现察举制度,中央政府要求地方官员察举贤良方正者,还分派有指标呢。
东汉时期,为了纠正开后门等举荐作弊,防止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入干部队伍,开始引入考试程序,但仍以推荐为主,考试为辅。
在推荐基础上加强考试,荐举为主,考试为辅,是两汉察举干部的基本做法。
两汉干部制度的坏处显而易见,就是各级官员滥用职权,结党营私,贻误贤才,“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 ,官宦世家大量出现,“四世三公”屡见不鲜。
汉未,天下大乱,察举制度已经完全败坏,不堪一提了。
正是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立足洛阳的曹魏中央政府,在曹丕的倡导下开始谋求新的公务员选择制度。
两汉干部察举制度的突出问题是“弄虚作假” ,曹丕觉得,归根结底,是“负责考察的人”和“考察的标准”不够明确。
先父曹操在位之时,先提出“唯才是举”的用人标准,在急需人才的战争时期,集拢了大量的有用之才。但在“德”上有亏缺的人才也被使用了。所以,后期曹操又亲定“权立九品”的考察标准,优化干部队伍。
曹丕正是在曹操基本人事政策的基础上,加以总结和发展,推出“九品中正法”的,他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传统察举制度的种种弊端,如果说比此前的两汉察举法还不如,是不对的。
曹丕的“九品中正制” ,为保障选出真正的人才,在制度上改变了由地方推荐为主的模式,转而由朝廷高官重臣负责具体选拔工作,吏部主管对士人的评定,司徒掌握官职的任命。整个过程的主导者都是朝廷,人才的选举完全掌握在中央手中了。
九品中正法,扩大了被品评者的范围,配套了一系列鼓励和监督机制,这也算是体制上的小进步吧。
九品中正法,在制度上,将职称和任官分别开来,解决了两汉察举制度“士有所举必有所官”的痼疾,被品评者无论获得多么高的分数,要得授官,必须再经吏部的考核。
怎么能盲目地说“只重家世,不问贤愚”呢?
历史地来看,没有九品中正法,是不可能由察举制度直接发展出科举制度的。九品中正法,比前代进步,比后代不如,恰是文明进步重要环节的特色之一。
本书简介
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先为东汉大将军 、丞相,后为魏王,并受追谥为“魏武帝”的曹操,一生以汉朝大将军、丞相的名义征讨四方割据政权,为统一中国北方做出重大贡献,同时在整顿吏治、改良风俗诸方面成就卓著,不愧为一个全新时代的开创者。
任见先生此书,以曹操的生命经历——即以其政治军事活动、情感生活脉络为主线,塑造了血肉丰满的文学形象,复活了这位对华夏历史进程、对中国文学发展影响巨大的真正的英雄,以艺术方式对争议纷纭的“多面曹操”做出了令人信服的全新评价,是一部深蕴认识性与可读性的历史小说。
曹操传
珍贵:此版本篇幅长于台湾出版本,因无删减章节。
任见《曹操传》
目 次
内容简介
201607版权………………………………
第一章 傀儡有权就变态……………………
第二章 开弓能有回头箭吗?……………………
第三章 寒光凛冽的七宝刀……………………
第四章 美人以身建功……………………
第五章 镇服四方的法宝……………………
第六章 外交官为何要配两个美女……………………
第七章 四世三公的臭婆娘裹脚……………………
第八章 举重若轻的奇袭……………………
第九章 倾国倾城的佳人……………………
第十章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第十一章 易水河畔潇潇风…………………
第十二章 天地之间,人为至贵…………………
第十三章 军营痴情女…………………
第十四章 生子当如孙仲谋…………………
第十五章 铜雀台雅景香风…………………
第十六章 挚友的美丽女儿…………………
第十七章 对儿子们也不想偏爱…………………
第十八章 文武合璧成雄杰…………………
本书章节索引 ……………………………
20140923后记………………………………
著者任见简介 ……………………………
1.多位北大博士推荐:任见先生的《大唐上阳》(15卷),与众不同的认识价值。
2.后山学派杨元相、鸿翎[台]、刘晋元、时勇军、李闽山、杨瑾、李意敏等诚挚推荐。
3.后山学派杨鄱阳:任见先生当年有许多思想深邃、辞采优美的散文在海外杂志和报纸发表,有待寻找和整理。
![]()
![]()
![]()
![]()
![]()
![]()
![]()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