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还记得语文课本里的曹植吗?
那个“才高八斗”、“七步成诗”的天才少年。
在我们的印象里,他总是意气风发的——
《白马篇》里,他驰骋沙场,写下“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七步诗》中,他又在兄弟反目的刀锋下,吐出那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他身上既有少年将军的气魄,也有文人天才的傲骨。
正因为如此,当他写下《洛神赋》时,那份温柔反而让人意外。
在这篇赋里,他在洛水之滨邂逅了一位神女:
她美得不似凡间所有,两人一见钟情、互诉衷肠,却终究因人神有别,只能隔水相望。
你是不是也好奇,这位能让曹植魂牵梦萦的“洛神”,究竟有多美?
别急,我们先从她登场的那一刻说起——
![]()
▲ 宋人仿顾恺之《洛神赋图》 故宫博物馆藏
![]()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这两个词你一定听过。
但你可能不知道,它们最早是出自曹植的《洛神赋》。那是他初次见到洛神时的心声——一见钟情,惊为天人。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三国·曹植《洛神赋》
她轻盈得像受惊的鸿雁,一掠而过;又柔美得像游龙,在水间回旋。
光华胜过秋日的菊花,风姿挺拔如春天的青松。
若隐若现,像云遮住月亮;又像一阵风,带起漫天的雪。
远而 望 之,皎 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 。 三国·曹植《洛神赋》
远远望去,她像旭日破晓,光明又不真实;
走近细看,又像水波间悄然绽放的莲花,清冷、遥远,却让人移不开眼。
![]()
这一段,是整篇《洛神赋》中最让人屏息的地方。
不是因为辞藻华丽,而是因为——它太“活”了。
曹植用自然界最灵动、最不确定的意象,来描写这个女神。惊鸿、游龙、轻云、流风......这些意象全是流动的,它们都在变化,都抓不住。
他描写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一种无法握紧的感觉——像风、像梦、像所有稍纵即逝的美。
后来人们总想知道,为什么他要和这样一位神女相遇,还要让这场人神相遇,注定以悲剧收场?
关于这点,千百年来众说纷纭。
有人说,因为曹植不被曹丕信任,所以托神女之口向曹丕表达忠心;也有人说,那是他对亡嫂甄氏的怀念。
但是我想,洛神之所以那么美,是因为她寄托了曹植内心最重要、最不可得的东西。
她不是别人,她或许就是曹植的理想本身。
![]()
你一定想不到,当我们还趴在课桌上为作业发愁的时候,15岁的曹植就已经跟着父亲曹操征战四方了。
在写给主簿杨修(字德祖)的信中,他这样写道:
吾虽德薄,位为藩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 三国·曹植《与杨德祖书》
一个少年,小小年纪就已经立下要“建永世之业”的志向。
他相信,真正的君子,不是靠写几篇文章、吟几句诗就能成的,而是要在乱世中建功立业,哪怕为此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
理想的火,就是这样点燃的。
![]()
可现实,马上给了他一记耳光。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
29岁的曹植,本该迎来“三十而立”,却被命运推下谷底。
从最受宠的世子热门人选,到被哥哥曹丕排挤打压,曹植从此踏上了“反复被贬”的流浪旅程,也失去了在政治舞台上发挥的可能。
曹丕为了巩固势力,诛杀了曹植的羽翼丁氏兄弟,逼迫曹植与其他兄弟离开邺城,远离权力中心,还派遣监国官吏监视他们的行动。
曹植经历了不断的迁徙改封——
余初封平原,转出临淄,中命鄄城,遂徙雍丘,改邑浚仪,而末将适于东阿。号则六易,居实三迁,连遇瘠土,衣食不继。 三国·曹植《全三国文·迁都赋》
每次他好不容易安顿下来,又被人喊着搬家,搬家就算了,有时还吃了上顿没下顿,生存都成问题。
黄初三年(公元222年),曹植从封地被召回京师——他心里默默期待着,这会是一个重启仕途、实现抱负的转机。可他心里也清楚,哥哥曹丕称帝之后,对自己的猜忌和防备从未停止。
果然,在权力之巅的京师,等待他的不是重用,不是兄长久违的欣赏与信任,而是无言的冷漠、无形的壁垒。
曹植只能以一个失败者的姿态,向曾经的对手低头称臣。他抱着希望而来,又带着失望离开。
![]()
重返封地途中,曹植路过了洛水,他停下脚步,静静地望着眼前这波光潋滟的水面。
就在这时,有一道神秘而不可企及的身影在水雾中若隐若现。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 三国·曹植《洛神赋》
这位洛水之神,在古代传说中名为宓妃,端庄清丽,飘逸出尘。
曹植受到宋玉《神女赋》的启发,心有所感,于是,写下了这篇《洛神赋》——
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 三国·曹植《洛神赋》
那是一次近乎梦境的邂逅。
她是洛水之神,美得不可方物。曹植惊鸿一瞥,便再无法移开目光。
两人心意相通,彼此倾诉衷肠,仿佛一度能打破人神之间的界限。他送她玉佩,她回他情意,水波荡漾间,真挚的爱意悄然萌生。
![]()
▲ 宋人仿顾恺之《洛神赋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可即便如此美好,那份感情,依旧无法抵达彼岸。
他们终究隔着命运的天堑,含泪而别。只能望着彼此的背影,逐渐消失在波光潋滟中。
恨人神之道殊兮,怨盛年之莫当。 三国·曹植《洛神赋》
这是曹植借洛神之口,对造化弄人的老天发出的控诉:他恨命运不公,更恨自己虽值盛年,却无法担当其志。
悲愤的控诉之后,曹植并没有任凭命运的摆布,他决定为了爱情,再次奋力拼搏:
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反,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 三国·曹植《洛神赋》
他驾着轻舟逆流而上,只为再见洛神一面,划啊划,甚至忘了归路。那份思念愈发沉重,让他彻夜不眠,直到晨霜落满衣襟。
![]()
▲ 宋人仿顾恺之《洛神赋图》 辽宁省博物馆藏
结局当然是失败的。
其实在故事的开始,曹植就已经清楚了——人神之恋,注定无果。
可他没有因此退缩。他依然大方地欣赏洛神的美,勇敢地送出玉佩表达心意。
就像他一生中许多次奋不顾身的努力一样,他不是没有看清现实,而是看清了,仍要向前走一步。
![]()
黄初七年(公元226年),曹丕病逝,曹叡即位。
35岁的曹植欣喜若狂,他已经在漫长的黑暗中摸索了很久,路的尽头终于透出了一丝光亮。他期待着新帝能不计前嫌、任人唯贤,给自己一个机会。
鸳鸯自朋亲,不若比翼连。 他人虽同盟,骨肉天性然。 周公穆康叔,管蔡则流言。 子臧让千乘,季札慕其贤。 三国·曹植《豫章行》
曹植搬出周公辅成王的典故,提醒曹叡:论忠诚,谁也比不上自家人;论才干,老叔不比别人差!
为了展现自己的能力,曹植还没拿到offer就已经跃跃欲试:
曹叡重新组建团队,他就写《辅臣论》,逐一点评新君的顾问班底,展现政治眼光;
看到朝廷劳民伤财,他写《丹霞蔽日行》劝谏节俭;
发现政策疏漏,曹植接连上书《求通亲亲表》、《陈审举表》、《谏取诸国士息表》等等,建言献策,从不敷衍。
![]()
可遗憾的是,无论曹植展现出怎样的雄心壮志,曹叡只是表扬两句意思意思,从未给予他实权,继续延续着曹丕的政策。
吁嗟此转蓬,居世何独然。 长去本根逝,夙夜无休闲。 ...... 自谓终天路,忽然下沉渊。 三国·曹植《吁嗟篇》
曹植的热情一次次被浇灭。他把自己比作漂泊的飞蓬,随风摆布,终日不得安闲。以为命运终于松了口,谁知又被重重打回谷底。
按理说,这种时候,是个人都该躺平了,该拍桌子大喊一句不干了!!
但曹植没有。
不管他前一天在文章里写自己有多么绝望、彷徨,第二天还是能支棱起来,继续活下去。
![]()
公元232年,曹植作《谏伐辽东表》,力劝曹叡不要出兵征讨辽东,文中详细分析了地理、时局、民生、兵力,逻辑缜密,言辞恳切。
曹叡一如既往地无视曹植,执意出征,果然兵败。
三个月后,曹植病逝,年仅41岁。
即便现实一再摧毁他的热情,他还是带着理想活到了最后一刻。
如果一开始就知道与洛神的爱情将以悲剧告终,如果一开始就知道报国之路荆棘满布,曹植还会奋不顾身吗?
当然会。
夫求而不得者有之矣,未有不求而得者也。 三国·曹植《与吴季重书》
有些事努力了也未必有结果,但不努力,就一定没有结果。
或许曹植就是这么坚持下来的,他一直对自己说:再试试吧,说不定就成功了呢?
![]()
曹植并没有如他所愿,因建功立业而名留青史。
但他却凭借文字,在诗里留下了最浪漫的背影。
在《洛神赋》里,不只有神女的惊鸿一瞥,更有一个执着梦想不肯低头的灵魂。
明知无望,仍要驾轻舟上溯;明知不可为,仍倾尽全力一搏。
他用一生告诉后来的人:
我不是没有爱过、拼过。
哪怕结局注定失败,我也要让这个世界,看见我不愿认命的样子。
*本文参考资料:
[1]《曹子建集》曹植
[2]《曹植〈洛神赋〉的主题考察及叙事策略研究》冯媛云
[3]《曹植文学研究》邢培顺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