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楠楠
10月22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抓改革创新 促高质量发展”主题系列第二场新闻发布会。会上,烟台市教育局副局长杨林介绍了推进区域科学教育发展工作的相关情况。
当前科学教育已成为增强国家科技竞争力、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基石。2023年5月,教育部等十八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系统部署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
作为首批全国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验区,烟台积极探索区域科学教育发展的新范式,主要介绍以下三方面的工作:
强化政策引领。市教育局制定出台了实验区建设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文件,明确了区域科学教育的发展路径和重点任务。组建市级专家委员会,实施“一校一科学副校长”机制,遴选了100所特色学校,支持13所小学建设“超级工匠实验室”,打造了15所“互联网+项目式学习”试点校。同时,紧密结合烟台的产业优势与资源特色,重点推进海洋科技、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术等一批特色项目,为全市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系统化、特色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推进课程创新。严格落实国家课程方案,将科学类课程的课时比重提升至总课时的9%。积极构建多样化特色课程,围绕人工智能等前沿领域,累计开发校本课程1200多门,同步配套建设了相应的实践资源和数字化素材。在课后服务方面,系统开发了590节市级优质课程资源,推动学校科技社团覆盖率达到95%,校均开设科学类兴趣小组约3个,每月参与学生达到15万人次,切实激发了学生参与科学实践的主动性。
促进社会协同。积极推动“社会大课堂”资源与学校教育教学有效对接,联合全市107家科普单位共建实践基地,年度接待学生超过10万人次。实施“百场科技进校园”等系列科普活动,采取“学校点单、部门领单、基地接单”的服务模式,覆盖上百所学校。同时,定期组织中小学生信息素养大赛等10余项科技竞赛,年度参与学生超过20万人次。
下一步,市教育局坚持以提升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目标,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
全域化构建科学教育场景。加快推进实验室标准化与数字化建设,着力打造沉浸式校园科学文化空间,积极整合优质资源,建设一批区域科学教育中心,持续拓展科学教育的实践场景。
拓宽校内外融合育人路径。持续深化“馆校合作”机制,畅通社会资源协同供给渠道,开展形式多样的家庭科普活动,努力打造“家门口”的科学课堂,实现校内外科学教育的有效衔接。
完善创新人才贯通培养机制。实施中小学生科学素养“沃土计划”,建立拔尖创新人才早期识别与培养机制,完善中小学生科学素养评价体系,加快形成贯通各学段的创新人才培养路径。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